欢迎访问友伴情感网

最新更新文章排行

当前位置: 友伴网 > 情感课堂

学挽回之前,先想清楚,你是不是只是在寻求认同?

时间:2021-11-01人气:作者: 恋爱援救联盟

昨天的文章,我觉得解释的很清楚,但是貌似有小伙伴还是表达有点懵……

额,比较尴尬。

这还理解不了?

大家好,我是Huang,喂狗(WeGo)恋爱援救联盟成员之一。我“反思”了一下,觉得是不是写的不够“多”?

所以这些小伙伴有些懒得往下想?

有可能……

那今天,咱们沿着话题,试图往下来“挖一挖”,聊一聊,看看会不会好些。

今天不说打机了,咱们回到对世界的认知上来。

我们是如何认识周围的物体,如何识别和理解它们的?

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对吧?

你可以回答:爸爸告诉我的、妈妈告诉我的、老师教我的。

对不?

那你说说,这如果是一道试题,你咋写?

这真是我当年读书年代的一道试题,我没答好,我记它一辈子……

你别笑,这问题不单我没答好,它看起来好像有些“白痴”,但是它却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了很久的主题。

不信你可以去找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那种教材翻一翻,你会发现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版本)。

第一种认为:我们是先分辨出一个物体的各种属性,比如形状、材质、特征……再把它们组合起来,构建成一个整体,找到它跟我们心灵中所对应的“形象”,去揣摩它的定义和功能。

这个说法有没有问题?

有些问题。

举个例子:无论在多么嘈杂的环境中,你总能一下子听到别人在叫你的名字。如果采用这种说法,就解释不通。因为你的名字的波形并不特别,振幅不大、音调也不高,它是如何突破我们感受器的过滤,进入意识系统的呢?

所以又出现了第二种解释方式,作为那个年代一种“新潮”:

我们是先通过情景和自己的经验,判断“可能会有什么东西?它可能是什么功能?”,先在心里勾勒出一个大概的模型,再把物体“套”进去。

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种是自下而上的认知模式,而第二种则是自上而下。

最终(现在)学术上就选择了一种“揉起来”的解释方式,最终认为:我们的认知过程不是单一的,会交错组合、运用这两种认知模式。

自上而下的认知模式,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效率。

如果找不到钥匙,我们一般会怎么做?

到“最可能”的地方去找。

口袋、包包、床头柜、洗手间等等……

对吧?

这种根据经验法则而行动的做法,就称为“启发式”,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

你发现这样还是找不到钥匙,你会启动另一种模式。

地摊式搜查,到家里每一个房间、每一个位置,逐一地进行查找,找完一处再去下一处。

这种方法就叫做“算法式”。

它能确保100%找到钥匙,但很多时候,它的效率不如启发式高。

算法式并不属于简单的自上而下,而是一种复杂的、糅合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启发式最活跃在哪里?

在你阅读(学习)的时候。

启发式是不是一定都是好的呢?

其实周五我们就在讨论这个,答案是:也不是。

同样讲阅读。我们在阅读时,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用我们的思维,去“套”作者。

你会发现近年来,我写的文章底部都会告诉你,这只是我当下个人观点,你不要去生搬硬套,为啥?

就怕小伙伴们玩这种启发式。

你会发现,我们常常是先有了自己的一个观点,再去把作者的内容生搬硬套“放进来”。

放进去了,搞定了,就哇,你写的好。

放进去了,搞不定,就挖槽,你坑我?

忽略了谁?忽略了你自己。

还有一种现象是,当我们看到一个标题、一个选题时,内心往往已经有了某种立场。我们接下去的阅读,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证明这个立场,以及观察“作者跟我是不是一路人?”

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真正去思考,找出逻辑,去寻求“合”,将各种信息融为一炉、纳入知识体系的,有多少呢?

大多数人阅读(学习),只是在寻求认同。

这种现象发展到极致,是啥?

就是站队嘛。

我不管你写什么内容,不管你引用什么数据,不管你举出什么论据,我只看你是为谁说话,批判什么,支持什么。

就像我上回闲聊说中医,我都说了,肯定有人会骂,果不其然,有几个,我随便看了下头像,一看,卖保健品的,中医秘方……

我跟你说,这种人,如果真的是要挽回的,基本可以说没戏,为啥?

你自己想想。

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样下去,只会让舆论成为群体的狂欢。

为什么现在“女权”这个词,脸皮薄的都不敢提了?

因为它开始略带负面色彩了。

太多人借着“女权”之名,去抒发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俗话叫做“夹带私货”),甚至是借此攫取道德利益。

他们说的“女权”还是不是女权?

但在这些人中,具备思辨能力、真正在为女权奔走呼号的,发出的声音又太小,很难被大众听到。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到YouTube上面搜一个叫做Jordan Peterson的一个视频,他是一个心理学家,那个视频是一个跟英国电视台主持人对话的视频。

主持人一直在抛出一些头脑简单的问题。

比如:

这不是男性欺压女性的证据吗?

你不觉得女性正在受到歧视吗?

这不是一种物化女性的行为吗?

这个心理学家能言善辩,虽然逻辑上不够严谨,存在不少问题,但还是将这些问题一一化解。

当我们对这个世界建立了一个认知,我们就会下意识地,把符合这个认知的信息放进去,支撑它。而把其他的信息,解释(歪曲)成符合它的样子。

如果我看到的东西不符合我的认知,那一定是他们错了。

……

这不扯淡么……

………文章完………

特别说明:

1、文章为个人当下观点,仅作读者挽回参考,非建议。切莫对号入座!读者应考虑自身个体因素,会员应根据自己导师意见加以考虑。

2、需要挽回服务请联系网站值班导师办理,自愿付费,不强求,不闲聊。

3、个人邮箱Huang@pua.hk,欢迎读者来信,但不会每篇信件都看,信件不回复。有代表意义的观点,问题,有机会会在文章表达分享。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