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不想孩子有自己小时候的遗憾,关于这个问题,冷大在讲到【如何让孩子具有安全型依恋风格,既不害怕他人和自己靠近,同时也不害怕他人会远离自己?】时提到,需要给到孩子两方面的东西:
第一方面,你要给到孩子充分的爱。第二方面,你要给到孩子边界。
接着有读者@海风微蓝说,害怕自己无意识重演父母养育自己的模式,不想小孩有自己小时候遗憾的事。
我很能理解这种心情。
很多人接触了心态学之后,都会开始关注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尤其是爸爸妈妈对我们不经意的伤害。比如破坏我们的边界、道德绑架、控制欲强等等。于是我们开始想着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模式,开始学非暴力沟通、爱的五种语言、爱的五种能力等等。
我们希望从自己这一代开始,扭转家族的命运, 弥补小时候遗憾,我们希望能够用科学的教养方式养育孩子,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不用经受我们曾经承受过的伤害。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思维模式本身就是在重复上一辈人的思想?
一、‘不想孩子有自己小时候的遗憾’这思想有毒!
1、弥补小时候遗憾?你以为的新思想,不过是复制上一辈思维模式
因为我小的时候家里穷,所以希望我能够努力工作,赚更多的钱,让孩子不用再经受我们曾经挨过的苦。
因为当年没有好好读书,所以要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希望孩子未来能够有好的前途,不用经受我们当年没书读的遗憾。
现在我们开始意识到心态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了,就特别希望孩子能够人格健全……
你看到了吗?
其实我们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想成为一个好妈妈或者好爸爸,我们不想被真实的自己污染了这个角色。
我穷,我不想我的孩子跟着我一样穷;
我没文化,我不想我的孩子跟着我一样没文化;
我性格不好,我不想我的孩子跟着我一样情绪化……
最终我们的孩子会跟我们一样,不能接受有限的自己,不能接受贪婪懒惰的自己,总希望把的一面呈现给别人。因为我们就是这样呈现给孩子看的。
2、你对孩子不感兴趣,只对如何成好妈妈感兴趣
我要跟孩子好好说话,因为我不想成为一个不好的妈妈,我不能打孩子,因为我想成为一个好妈妈。有没有发现,我们对孩子其实并不感兴趣,我们对自己为什么那么生气并不感兴趣,我们只对如何成为一个好妈妈感兴趣。
关键是这个“好”,好妈妈,好孩子,那你的另外一面呢?你孩子的另外一面呢?
不感兴趣,因为不够好。
甚至我们现在就开始思考,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接纳自己不够好的那一面,因为这样就能够变得更加好嘛!
当我们只对“好”感兴趣的时候,就会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物都产生不了连接,因为他们都只是为了成就我成为一个“好”的人而已。(情感问题咨询可加导师\/信:)
例如我只对好成绩感兴趣的时候,就会对书本上的那些知识产生不了连接,我只想着如何考高分,那些不是重点的内容,根本不会看,因为和考试成绩无关。
即使是重点的内容,对我来说,其实我也是不感兴趣的,但它们能给我带来好成绩,所以才对它们那么感兴趣,当期末考完了之后,这些内容都会忘记得特别快,因为它们对我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你对自己的孩子真的感兴趣吗?
即使他在玩脏东西的时候,你想知道他玩脏东西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吗?
即使他在公众场合大哭的时候,你想知道他在公众场合的时候是否感到害怕吗?
还是说,这个时候你只想着如何让你的孩子干净,如何让你的孩子不会打扰到别人?如果此时此刻你正在思考当孩子在玩脏东西的时候,我该怎么做?去阻止他?去尝试理解他?那么,我想你还是对“如何做才是对的”会更感兴趣。这个时候,可能你会说,是的,我就是对如何干好一件事情更感兴趣,这样有错吗?
对和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当你的孩子好像怎么教都不能达到你的期望时,你会很抓狂吗?你会感到很挫败吗?你会对他的不配合有情绪吗?真正伤害孩子的,不是你用错了方法,而是你对他的失望、嫌弃和厌恶。
当你对做好一件事情特别感兴趣的时候,你就会很容易受挫,这种挫败的感觉不单单只是对那个你很用心的人感到失望,也会对自己感到很失望。我们只有对自己开始感兴趣了,才会更容易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未来才更有方向,对当下才会更享受。
弥补小时候遗憾真的有这种重要吗?小时候遗憾的事情有很多,但当我们开始享受当下了,就会开始对身边的人和物产生兴趣,然后就会和他们产生连接,就会对他们更上心,而他们也能感受到你的爱。
如果你只对“好”和“对”上心,他们能感受到的,只会是压力。所以,当你的孩子能感受到你对他的兴趣时,你做什么都不会错,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的,不是家长的教养方式,而是家长的人格是否健全。
我们逃不掉的,我们休想通过孩子弥补自己曾经的遗憾,只有爱上了自己,对自己感兴趣,孩子才会对自己感兴趣,才会健康成长。
本文作者:陈兆威,持有三级心态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花镇高级咨询师;擅长亲密关系处理、冲突管理、情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