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友伴情感网

最新更新文章排行

当前位置: 友伴网 > 情感课堂

心怀社会民情的胡赳赳

时间:2021-10-19人气:作者: 天天交友伴游网

  胡赳赳是谁?想必大家一定看过他的书《理想不死》,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人。

  一、胡赳赳简介

  男,1978年生人,生于湖北孝感。四肢简单,头脑发达。聪明、狡猾、宽厚又善良。因为骨感奇佳,什么衣服往他身上一挂,都有绍兴师爷的味道。胡赳赳曾经是一个标准的校园诗人,北漂到北京后,诗风为之一变。他宛如谢麦文笔下的那头小猪,撞入看似正常的人群里,敏感又愚憨。

  (情感困惑加导师\/信,一对一免费分析)

  二、胡赳赳诗歌凭什么能够打动人心

心怀社会民情的胡赳赳

  如果北京还有谁不知道胡赳赳,那简直就有点落伍了.在文化行当中,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人.

  胡赳赳又名胡祥奎,湖北孝感人,对他的品性,诗人兄弟有一番精妙的描述:

  “从未发现他身上有长江中游的气息,反倒具有浓烈的汉水中上游谷地的憨厚气质。其原因是赳赳后来去了一个叫做十堰的老实巴交的湖北西部小城,在那里求学、行医、恋爱,并在那里开始了他的诗歌精神体操练习。十堰多山、多草根氛围、多一拍脑勺就帮人砍砍杀杀的江湖气,因此胡赳赳其人其诗在文化脉象的发端处都具有一种太平洋季风气候区深处、平原与高山接壤之地所特有的东亚准内陆草莽风格。”——胡续冬

  胡赳赳曾经是一个标准的校园诗人,歌唱上帝赐予的青春荷尔蒙所酿造的意象,忧郁迷茫的思绪,在青春的洪流中,一切似乎都是美的。

  北漂到北京后,诗风为之一变。他宛如谢麦文笔下的那头小猪,撞入看似正常的人群里,敏感又愚憨地发问道: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

  究竟有些什么发生呢?

  究竟有些什么可能呢?

  《花样年华》

  就这样,他闯进城市森林,敏感的心无时不在质疑当下的生活——这种质疑当然是以诗性的笔触,一个外省青年发现了生活的诸多怪异之处。

心怀社会民情的胡赳赳  

  他渴望变化和诗意:“让我穿过人行横道后/在斑马线的尽头看见斑马”

  愤怒之后是等待:“焦虑是生活的一部分,我的明天/怒放之中的花朵,等待闪电/就像等待神的安排/就像等待石头被点亮”

  确认自我诗性存在是胡赳赳诗歌的重要主题。他看着自己行走在大雨滂沱的大街上,他时时刻刻知道自己的存在。是这一个,不能被剥夺的这一个。调侃,游戏,往往是诗人内心自尊的表征。对城市生活的居高临下的态度,出入其中却游刃有余。诗人就是一条机智的武昌鱼,挑剔一切又能从中获取养分。

  他的几首关于北京的诗,明显有一种心态爬山的过程:从“带着外省青年的鼻息向你致敬”到“我的腿很长/丈量北京只需一年的时间”再到“越过警车,越过四环,三环,二环/直抵靶心天安门/夜里看见亮起的银色风筝” 他对心目中的“北京”已经取得了优势。

  胡赳赳的《百感交·集》列入《诗参考》十五年金库,用“原乡出版社”的名义自费出版。这真的暗合了诗歌的命运。在自己的内心跳舞,能否跳下去,就完全看自己了。

  他给我的感觉,就是一幅卡通画的模样:机灵,幽默,天真,站在那儿随时可能被风吹到.实际上,他是一根柔韧的芦苇,不用为他担心.他倾斜的姿态,就是他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他就是一个左右逢源的家伙.当心呐.

  胡赳赳诗歌带有一种使命感,有非常接地气,所以非常火。

  三、胡赳赳新书发行的是什么内容

心怀社会民情的胡赳赳

  一个好的作者,一定可以预见未来。比如,鲁迅先生头衔众多,我小时候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老师强调他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三顶帽子顺序尤其不能错。但到今天我才发现,鲁迅先生最重要的头衔,其实是预言家。因此,胡赳赳诗歌对于未来趋势的判断,才是本书的意义。

  我并不喜欢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大红背景下的白色纸飞机显得很突兀,像一滩鼻血里那小团塞鼻子的纸,有种残酷的无力感。但我喜欢纸飞机旁那句话:“谁赢得媒体,谁赢得未来。”《新周刊》执行主编封新城在微博里写过:“传媒变,则国体变。”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新周刊》的态度,也是有责任感的媒体人的态度。

  《理想不死》分为六个部分:没有不道德的传播、传媒学的技艺、大国之媒、你们这些文化人、对话总编、特别辑录:震灾叙事。总体写作风格还是与他之前的几本书类似,不属于严谨的学术性读物,更偏向于一个文学青年的随笔集,从标题到内容都有种理想主义的散漫与自由。我觉得“散漫”与“自由”这两个词并不同义,或许本质上还相对立,因此这么评价并不矛盾。举个例子就是:今天的中国媒体,散漫,但不自由。各国媒体也有区别,发达国家的媒体就是发达媒体,发展中国家的媒体就是发展中媒体,我的定义是,媒体是一个国家最硬的软实力。这与上文提到的两句话意思也相近。因此对于媒体的研究与看法,就是对于社会的剖析。

心怀社会民情的胡赳赳

  《理想不死》的第三部分——大国之媒——篇幅并不长,但却是全书的精华,这部分的题记是:我看到传媒精英的纷纷远去和前辈们的终老无为。对于当代中国媒体的反思,尤其是中国媒体从业者的反思,是在当今这个时代的拐点媒体常用这个词)必须要做的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行业,中国媒体在未来要面对的困难重重。微博的兴起,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传统纸质媒体受到巨大冲击。如今,很少能见到有人在地铁上或办公室里拿着一叠报纸仔细阅读,杂志已经成为厕所或睡前读物,在未来,纸媒会不会消亡?或许答案是会,但不论载体如何,文字终究是要由人去写,但文字在写完之后还有人看么?如今文章的作者成为了文章的唯一读者,大家在网页上一扫标题而过,两百字的消息有受众,八百字的分析或许有人看,但两千字以上的文章绝对就是灾难。大家知道的事越来越多,但对事情本身的了解越来越少。如果标题里没有点一些吸引人的暧昧词语,可能就会被错过。标题党的兴起,就是“浅阅读”造成的。

  面对段子越来越多,新闻越来越少的窘境,媒体从业者说,没办法,很多话没法说。“你懂的”,就是当下的写照。不说有两个原因:说不得,说不清。有些事不让说,有些事只有开头没有结尾,但版面不能开天窗,那就想想别的办法凑数,于是媒体依然喧嚣。喧嚣有两个原因:不让说就说点别的,不让说凭什么不让说。于是大家一窝蜂的扎堆于某些无关痛痒的小事并无限放大,或集中火力攻击某些游戏规则直至钻牛角尖。码的字越来越多,有价值的思想越来越少。

  不说的喧嚣,这就是当今冰冷文字堆积出的火热时代。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