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友伴情感网

最新更新文章排行

当前位置: 友伴网 > 情感课堂

能进能退乃真正法器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1-10-19人气:作者: 天天交友伴游网

  《佛经》有云:“能进能退乃真正法器”。做什么事情,能进能停才是本事,停不下来了,最后总是悲剧。这句话你怎么理解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能进能退乃真正法器是什么意思

  一、能进能退乃真正法器是什么意思

  ‘能进能退乃真正法器’这句话原文出自《佛经》,在三国杀里是赵云“龙胆”的台词。

  法器是佛门的禅语,可以理解为度。所以赵云说的话的意思是,能进能退,进退有度,这才是明智的的选择。

  做什么事情,能进能停才是本事,停不下来了,最后总是悲剧。

  (情感困惑加导师\/信,一对一免费分析)

  二、能进能退乃真正法器相关故事:

  一个帆船比赛,第一名的船到了一个水路分岔口,这两条路,有一条可能会有风力的加速,但是无法判断哪一条是。如果自己选错路了,而对手选对了,就肯定要输了。这时候的选择是什么呢?直接说答案,答案是停下来,等第二艘船,然后看它选哪一条,然后你跟在后面就可以了。因为你本来就比他强,所以同样的条件下,你还是会赢的。

  想把这个故事变成一个笑话的话,那么这艘船的名字叫企鹅号。所以,看上去,这个选择很怂,但是停下来确实是种智慧,是明智的,所以腾讯还是的互联网公司。而热衷创新自己选路的小公司,基本都死在这一招上。

能进能退乃真正法器是什么意思

  不过今天讨论的不是企业战略,前面只是一个开胃的故事。以前说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行,说因为只知道低头带球,不知道抬头看人,这个事情,似乎一直没有改变。所以老祖宗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倒不完全是安慰的。

  三、人生如棋,有进就有退

  人生如棋,有进就有退,生活中的许多苦难,让我们学会了承受,学会了担当,学会了在泪水中挺立自己的灵魂,生活从来都是波澜起伏的,命运从来都是峰回路转的,因为有了曲折和故事,我们的生命才会精彩。

  知行知止,能进能退,善始善终是一种明智的大智慧。宋代诗人邵雍曾说“知行知止唯贤者”。知行知止,知止而行,意思是要懂得“行”,也要懂得“止”,懂得“于止中行”。在事业和人生的转折点,一个人一定要懂得“知止”的含义。知止——知道停止。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综观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伟人和英雄,他们的英明伟大,名垂青史,就在于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顺势而为,同时,也懂得适可而止,功成身退。

  慎思之,笃行之。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知足”是由他人,“知止”由自己。“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生当“知止”。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所以弘一法师有墨宝仅二字:知止。“知止”,意即“知道止步”。生途漫漫,波诡云谲,凶险暗藏。有时,往前多走半步,便坠悬崖刀丛。而知止者,却能知晓这人生中不可逾越的界限,适时止步,远离祸害。故而老子于《道德经》有言:“知止不殆。”圣哲之谕,焉可不听?

能进能退乃真正法器是什么意思

  知行知止,能进能退,善始善终是一种大智慧,是种大幸福。清代黄宗羲曾言:世道之衰也,士大夫不知礼义为何物,往往知进而不知退,及其变也,或以退为进。“一代商圣”范蠡离楚投越,辅佐越王勾践,兴越灭吴,一雪会稽之耻,被尊为上将军。范蠡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到了齐国,隐姓埋名,在海边的一块荒地,苦身尽力,开荒垦地,治产经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达到“巨万”,却仗义疏财,三次散尽千金,天下称“陶朱公”。范蠡深知越王勾践为人,他从齐国写信告诫另一功臣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可与共患难,不可共享乐。子何不去?”文种在接到信后便称病不上朝,但最终仍未逃脱赐死的命运。而范蠡因为懂得“知止”,智以保身,成名天下。

  “华人首富”李嘉诚曾把写有“知止”两字的条幅悬挂在办公室中,用以警策自己。事实上,他的成功秘诀就在“知止”二字。李嘉诚是一个“知己之可行”的勇者,即他明确自己每一次行动的目的性和可靠性;同时,李嘉诚还是一个“止己之不能行”的智者,即他克制住自己带有危险性和毁坏声誉的每一种行为。在李嘉诚看来,世上之事,皆有物极必反之理,过度的行为只能导致失败的结局。所以真正的大商人应当明白“知止”之重要性,万不可在鼎盛之时跃入低谷。商人之财,多败在不知“知止”上。

  “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了,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只是,世上知“知止”之理者多,真能行“知止”者少。我们举目所望的,多乃“不知止”之人事。皆因他们“不知”,故而“不止”。

  “知”,非简单之“知道”。古汉语中,“知”通“智”,即“智明”之义。智明,故而理智明晓,知事有利害,晓有当止处,以是而能“知止”。“不知”者,虽知事有利害,有当止处,然而他们非智明之士,知事有利害而只见利甚却不见害更甚。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利令智昏”了。智既已昏,则无从判断何处当止,故而逾越界限,跨步成祸。

  由此可知,世上“不知止”的人事,常是因“利令智昏”,失了智明,致以“不知止”。故而,欲要人“知止”,则人必先“知”,然后才能“止”。

  范蠡助勾践灭夫差,功高盖世。然而他深知勾践乃“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者,因此他在富贵利禄面前理智止步,携西施而泛江海,悠游人世。他写信给朋友文种,劝他“知止”。文种不听,终为勾践逼杀。范蠡、文种一“知”而“止”,一“不知”而“不止”,结果死生异路,令千古嗟叹。

  文种亦世间罕遇之彦俊,而卒以伏剑亡,其见功名富贵之利甚而不省其害更甚,于是失“知”而不能“止”,确是取祸之道。由此亦可知,欲使人“知”,则不仅要使人接受文明之教育,以明知人生各种不可逾越之界限,更要使人深晓其似“利”而实“害”之本质,方能在“利”面前保持理智,而后方能“止”。

  生当“知止”,劝君“知”而后“止”,能进能退,善始善终。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