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友伴情感网

最新更新文章排行

当前位置: 友伴网 > 情感课堂

柯立芝效应和月晕效应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1-10-19人气:作者: 天天交友伴游网

  受到各种效应因素的影响,异性之间的相处有时候很奇怪,两个恩爱的人在一起,因为刚开始喜欢上对方,满心满眼都是对方的优点,看不见缺点,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效应吗?今天我们了解一下柯立芝效应、月晕效应、瓦伦达效应和巴纳姆效应。

柯立芝效应和月晕效应是什么意思

  一、柯立芝效应

  柯立芝效应(Coolidge effect)一译“库利奇效应”。雄性动物交媾之后又立即与新配偶交媾的现象。大多数哺乳动物在交媾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即使原有的配偶就在身边,也不再有性行为。这个阶段称为性不应期。其长短,因动物的种类和周围环境而异,有的几分钟,有的几小时或几天。但是,如果在雄性动物交媾之后,重新给它一个新的雌的发情对象,它的不应期会大大缩短,甚至立即又出现交媾行为。动物对新配偶所显示的这种效应,造成单一的雄性动物可使不同的配偶受孕。其生物学意义在于有助于物种的延续。

  (情感困惑加导师\/信,一对一免费分析)

  全新的陌生伴侣对你的多巴胺的提升要远高于与熟悉的伴侣的性行为,不管你们夫妻爱的有多深。柯立芝效应这种本能反应严格来说是一种暂时的应急措施,它最终会让你感到更为衰竭。新的伴侣和你以前的伴侣一样不能满足你。有研究表明夫妻结婚的时间越长,彼此就越容易看对方不顺眼、生气动怒。在情人们蜜月期冲动逐渐消退之后,柯立芝效应尤为明显。所以刚相爱的人不可避免地认为他们不会受影响——因为他们还没有得到足够多的爱恋。

  洛杉矶有位男士,扬言有过350位性伙伴,却迅速地失去了对每个性伙伴(性方面的)兴趣。在结婚前,男性通常会以相当高的频次与未婚妻发生性交行为。然而,结婚数年之后男性的性欲开始减弱,甚至会发生明显的力比多功能倒转,即遭受挫折的妻子要求更多的房事,而她“疲惫的”丈夫却不能满足其需要。当然,他的情人和办公室女孩完全能激起他的性唤醒。性治疗专家看到很多被妻子称为“阳痿”的男子,他们私下却承认与情人在一起时勇猛无比。

  人类是稳定的异性恋婚配者,这一点不同于95%的哺乳类物种。这意味着我们注定要从长期的伴侣关系中获益。而柯立芝效应却把我们推向了相反的方向。这样我们就处在滥交以延续基因和维持稳定的夫妻关系的矛盾之中,怎样解决这种矛盾由我们自己控制。

  柯立芝效应还会让我们完全无视忠诚的夫妻关系的价值,只关注于延续你的基因。为了可能的基因延续需要作出很大的牺牲。

柯立芝效应和月晕效应是什么意思

  二、月晕效应

  晕轮效应(月晕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态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晕轮效应愈来愈多地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其对组织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各种组织决策上。

  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Halo Effect)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月晕效应提出者:美国心态学家凯利(H. Kelly)

  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态效应为光环效应。和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名人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

  不难发现,拍广告片的多数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很少见到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因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一个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压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发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销售,这都是光环效应的作用。

  男女朋友之间也经常会出现光环效应。两个恩爱的人在一起,便会觉得双方身上都是优点,没有一点点缺点。这就是在刚开始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只是喜欢上了对方表现出来的某一方面的优点,然后经过晕轮效应的扩大,才使自己觉得对方身上全是优点。

  企业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产品为大众了解并接受?一条捷径就是让企业的形象或产品与名人相粘连,让名人为公司做宣传。这样,就能借助名人的“名气”帮助企业聚集更旺的人气。要做到人们一想起公司的产品就想到与之相连的名人。

柯立芝效应和月晕效应是什么意思

  三、瓦伦达效应

  心态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瓦伦达效应”。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心态学家把这种为了达到一种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命名为“瓦伦达心态”。

  瓦伦达心态是心态学上的一个著名论断。它缘自一个真实的事件。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钢索表演艺术家,以精彩而稳健的高超演技闻名。他从来没有出过事故,因此,当演技团这一次要为重要的客人献技时,决定派他上场。瓦伦达知道这一次上场的重要性:全场都是美国知名的人物,这一次成功不仅仅将奠定自己在演技界的地位,还会给演技团带来前所未有的支持和利益。因而他从前一天开始就一直在仔细琢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想了无数次。

  演出开始了,这一次他没有用保险绳。因为许多年以来他没有出过错误,他有100%的把握不会出错。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他刚刚走到钢索中间,仅仅做了两个难度并不大的动作之后,就从10米高的空中摔了下来,一命呜呼。

  事后,他的妻子说:“我知道这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在出场前就这样不断的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在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是想着走好钢丝这事的本身,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瓦伦达太想成功,太不专注于事情本身,太患得患失了。如果他不去想这么多走钢索之外的事情,以他的经验和技能是不会出事的。心态学家把这种为了达到一种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命名为“瓦伦达心态”。

  四、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态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态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态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态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却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20世纪50年代,心态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弗瑞尔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以上四种效应在研究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异性之间的关系时很有帮助,效应有时候让我们做出不同的反应,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感,所以这些效应你了解了吗?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