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牛汝辰
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8世纪期间,印度梵文称中国为Cina,而其他文种,希伯来文的Sininm,粟特文的Cynstn,罗马拉丁文的Thin,希腊文的Sinae、Tzinitza、Tzinista,亚美尼亚文的Jenasdan、Sinae,叙利亚文的Zhi-nastan,阿拉伯文的Cyn、Sin、Thin,以及公元9世纪以来上述各种语言的Cini、Chin、Sin、China、Chiis、Chima、Chama、 Chana等,都属于一个系统。
学者们判定,这个系统的称谓,最早见于印度梵文,最早拼法是Cina,其他拼法都是由此衍生出的。秦逐渐强大,尤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时代及其以后,秦独霸西戎,进而拥有西部半壁江山,而其威名远播,导致了西方民族只知有秦,不知有周。至于Cina最早见于印度梵文的原因,则与印度在早期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有关。
印度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文化灿烂,经济发达,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印度就同伊朗、中亚、两河流域以及埃及、希腊、罗马等存在着相当活跃的贸易关系和其他方面的交往。与中国最早进行交流的域外文明大国正是印度。其他域外国家关于中国的知识,大体是从印度再传的。Cina(支那)称谓也是如此。
就Cina称谓出现的时间看,以梵文最为古老;其他语言中一系列相关的称谓,又都与梵文Cina在语音方面极为一致,也就是说,都是梵文cina的对音,其间只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那“秦”(Cin)为何到了古梵语就变成Cina了呢?因为作为规律,外语地名吸收到本语言后,为了让人们知道这个地名的类别,都会把原来的地名后面再加上通名,如雅鲁藏布江,“藏布”为藏语的的“江”,用汉语称呼的时候,又加了一个“江”字,这就表示是河流的名称。而“秦”表示的是地域或国家的名字,因此,当“秦”(Cin)进入古梵语后,就在该名后加了一个古梵语表示地域或国家的词缀“a”,于是,Cin就变成Cina了。
关于外文称中国为“支那”。在汉文典籍里有脂那、至那、真丹、振旦、震旦、真那、振丹、脂难、旃丹等称谓,也都属于一个系统,即梵文Cina的不同译法。
从汉译佛典以及中国僧人自己撰写的佛教著作来看,从西晋到梁近3个世纪的时间,Cina的译名基本固定为真丹;梁以后震旦的使用越来越多,并且逐渐取代了真丹;自唐朝开始,脂那、至那、支那广泛使用;唐朝以后,又以震旦用得最多。及至近代,日本人多用支那(China的译音)称呼中国,而且影响最为广泛。
"支那"一词,从其诞生的最初来看,其实并没有歧视、侮辱、蔑视中国人的意思 。"唐朝以后,很多日本僧人和学者来中国学习,从汉译典籍里学到了"支那"一词。到了宋元时代,用"支那"来称呼中国的日本人还不常见,只有少数大学问家和高僧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才会用"支那"来称呼中国。在这个时期,"支那"一词不但没有侮辱性质,反而带有几分尊崇之意。到了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打败中国,对中国的敬畏之心更是荡然无存。"支那"一词在日本开始普遍使用,其中所带有的胜者对于败者的轻侮情感也逐渐浓厚起来。中国民间也逐渐开始意识到"支那"一词中的轻蔑,因此对这个词语的反感也日趋强烈。
版权所有,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