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剧的时候,有时会遇到男女主角,女生已经表现得无比明显了,男生还是顶着个木头脑袋,打算凭本事单身到底的场景,作为拥有着上帝视角的观众,除了替他们着急,就剩在心里大吼“你们赶紧给我原地结婚!”的冲动。
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为何这么难,我都表现得那么直白了,为什么你还是不懂?这其中是有复杂的心理原因的,一句话说明就是:当你知道的时候,你很难想象不知道的情形。
1990年,斯坦福大学做了一个有关“击拍者”和“收听者”的实验。
实验内容很简单,击拍者选定一些诸如生日歌之类耳熟能详的歌,通过用手掌去敲打桌面的方式,把曲子的节奏敲出来,让收听者根据节奏猜出歌名。
在实验开始前,研究人员让击拍者预估猜中的概率,击拍者预测成功概率是50%,也就是说起码能猜中一半。
实验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在120首歌曲的实验中,收听者只猜中其中3首,成功率仅为2.5%。
曲子都是经过筛选的,全部是节奏极为简单、家喻户晓的歌,收听者对这些歌都是很熟悉的。可是即便这样,在听到击拍节奏时,还是一头雾水,如同面对破解摩斯密码般的迷茫。
击拍者也很困惑,全程感到非常震惊,一脸“这么简单也猜不到?”的表情。
这个有名的实验证实的现象,现在也被称之为【知识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是一种认知偏见,指的是当一个人与他人交流时,会倾向于认为他人有相应的知识背景。
一旦你知道了一个信息,你就很难想象不知道该信息的情景,于是在与他人沟通交流时,你也会不自觉地认为,对方理所应当地知晓该信息。于是在你发现他根本一无所知的时候,你会感到震惊之余,还觉得跟眼前的这个人沟通非常费劲。不知不觉间,你已经落入了认知的陷阱,被知识“诅咒”了。
知识诅咒常出现在情侣夫妻之间的沟通交流中,表现的具体场景就是。
“这件事情还用得着特地说明吗?”
“你怎么总是听不懂人话?”
“你非要我说出来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吗!”
“你根本不懂我的感受!”
发出控诉时,我们每个人都是击拍者,脑中自动响着BGM,为对方的麻木迟钝而愤怒。不知道不了解不懂我,是你不够用心,我生气,是因为你的错。
可是,我们忘了,站在收听者的角色,他们无法感知到旋律,脑海中也没有自动响起BGM,能听见的,不过是你敲打桌面的声音,那一连串看似毫无规律的敲击声。
听不懂或许不是他的错,是我没考虑到,他不具备我所拥有的那些信息。
知道这点,对沟通有什么帮助?
首先,“知道他不知道”本身,就已经是进步。
比起以前,在看过这篇文章后,相信大家多少已经明白,我们的意识多少是会受到知识诅咒的,也知道了很多交流互动,是需要持续不断的大量沟通,才能被对方所理解。
于是,我们在下次尝试沟通的时候,也许会换种方式,会拿出更多的耐心,更详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其次,沟通是个双向的过程。你愿意说,他未必想现在听。只有双方都是处于“打开”的状态,才有开始正向沟通的可能。
最后,即使你的意思传达到位了,对方真正理解后,也未必会如你所愿地回应和行动。要知道很多问题,不是靠单纯一次的沟通就能解决的,听懂和愿意遵循你的沟通请求是两回事。如果你要求他一次听懂,并马上按你的请求执行,那大概率会失败在沟通无法理解,或被拒绝执行上。
如何有效沟通,是个有趣又深奥的学问,其中涉及大量心理学知识经验的应用,失败是很难避免的。但只要多次练习,共情能力会提升,知道存在认知偏差后,我们也会开始避免陷入知识诅咒的陷阱,并在之后持续性的沟通场景中,更好地表达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