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友伴情感网

最新更新文章排行

当前位置: 友伴网 > 情感课堂

遇到孩子哭,老婆就会跟我吵架?

时间:2021-11-01人气:作者: 恋爱援救联盟

我的一个大客户,前段时间跟离婚的妻子复婚。

本来是很美好的事情,对不?

复婚几个月,他有了新的困扰,他今天找我,说跟老婆感情算稳定,但是有一个问题,他发现只要孩子一哭,老婆就开始收不住脾气,如果他刚好在旁边,这个气往往就会牵扯到他那里。

念着念着,就又念到要不是他出轨,抛弃家庭,现在小孩不会这么难管,一点不关心小孩等等噼里啪啦……

这个大客户就很困扰,问我该如何处理。

大家好,我是Huang,喂狗(WeGo)恋爱援救联盟成员之一。如果是几年前问我这个问题,我的建议应该会将问题的侧重点放在“出轨”这件事的遗留问题的角度来处理,比如用心锚或者说是可控第三者介入的处理方式。

这样的方式其实是没有错误的,而且很贴近本质。但是它是有弊端的,弊端在于“场面”铺设的会比较大,这对于挽回者的精力各方面会有严重的消耗,而同样的呢,有跟“时间赛跑”的感觉,你必须抢在安全的区间内完成你的动作搭建。本身有矛盾点存在。其次受到临时性波动的冲击影响会比较大,也就是说它的容错率低,有时候你发现好不容易快搭建好了,一个临时性的事件,就会把你的努力卡住,没办法继续进行。

这个问题当时也比较困扰我,直到有一次,大客户组介入对鸟笼二次吸引螺旋进行整改,在一个会上,谷雨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在挽回成功后,感情维系阶段,出现历史情感矛盾点阻碍恋情粘度的时候,如有惯性特征,可考虑处理矛盾触发点(次级问题),规避(延后)对本质问题的处理。

这个观点非常有意义,它就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问题。

也就是说什么呢?

拿我这个大客户目前的困扰来说。

现在他处于挽回成功后,感情维系阶段。以前出轨的经历就是历史情感矛盾点,当每次小孩闹别扭,妻子在应对时就会朝着他发脾气的时候,说明有惯性特征,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知道,这其中:

矛盾触发点(次级问题):指小孩子闹别扭,妻子应对会出现情绪激动的现象。

本质问题:出轨的经历带给妻子的不良印象。

那么根据谷雨的这个观点,其实我们可以先考虑处理小孩子闹别扭,妻子应对会出现情绪激动的现象,会比你直接处理出轨的经历带给妻子的不良印象轻松,同时面对的波动性风险会很低,“性价比”就会很高。同时在这样的处理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动作上的加分,对本质问题进行弥补作用。

拿回这个例子,要处理小孩子闹别扭,妻子应对会出现情绪激动的现象,我们先要明白这说明了什么?

有一次,我去游泳。看到两个女人和三个小孩子,孩子们大约3-4岁这样吧。

其中有个小女孩儿个子矮小,身体瘦弱。她妈妈去冲凉了,无人照料,她就开始哭泣。

没人回应,她就越发大声地哭泣,旁边的女人把她抱起来安抚,但小女孩儿依旧哭。

妈妈,我要妈妈!

这很正常,对不?

这个小女孩处于混乱和绝望之中,她所有的注意力都全部集中在一件事上:找妈妈。

于是,在她瘦小的身体里爆发出洪荒原力的哭泣……

这是她找妈妈的激烈的紧急的唯一的方式。

虽然这个方式会让人比较烦躁,妈妈冲凉回来了,小女孩儿的哭声回荡在整个更衣间。

妈妈也被这哭声激得愤怒,我觉得这个愤怒里面有加上一些叨扰到别人的不好意思,她走到小女孩儿身边,皱着眉头开始指责:“你哭什么哭嘛!不晓得你一天在哭啥!”

妈妈越说越生气,小孩儿越哭越大声,她一歪一倒的走向妈妈。

但这时妈妈像抓一只小鸡一样,生气地抓住她的肩膀把她向后推搡了一下,小女孩没站稳,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哭得更撕心裂肺了……

这场面让我有点不舒适,也没啥游泳的心思了,赶紧换好衣服就撤了。

过程中我就在想:这个小女孩应该很绝望啊,她急切的想要妈妈的安慰,而妈妈推开了她。

其实很能理解当时妈妈的情绪状态:被哭声激怒了。

我们可以看到:妈妈在这个时候已经不在“妈妈”这个位置上了,而是也变成了“小孩子”。

为啥?

你让我烦不高兴,我就推开你!你哭得大声,我就骂得更大声。

尽管妈妈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但在那时的情境中,回到了孩子的状态。

妈妈被情绪淹没了,此时她的心理世界也是一片混乱,愤怒烦躁可能还有一些手忙脚乱的无力感。

父母如果以孩子的状态去回应自己的孩子的,就像前面这位妈妈“愤怒地推开孩子”,这是什么行为?

就是一种情绪性的攻击。

相同的,我这个大客户的妻子,也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当然她的攻击范围更大,因为有出轨的这件事,她的情绪性攻击会连带着我的大客户一起作为目标发泄出来。

这样的回应需要避免的。

当然,我并不建议我的大客户去跟她的妻子提这个“要求”,你可以知道原因,但是你千万别这个时候去跟对方“谈判”,在对方理解上,这会是一种对抗,而不是交流。

要做的是什么?

建议从孩子入手。

也就是说,自身接触处理孩子的哭闹问题,这样帮助自己孩子解决心理困扰的同时,这样也会让另一个孩子(妻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你也会展示出一个“榜样”的作用。

可以尝试这样做(吐槽下挽回导师真的什么都要做,包括哄孩子这种事……):

第一步:帮助孩子区分情绪。

“回应”意味着什么?

我们在山谷里面大喊一声,能听到回声。我们会因从山谷那里听到了自己的声音而兴奋,又多喊几声,想再听一听。

对不?

听到回声,我们知道:哦,原来我存在这山谷里。

有一种定位感和踏实感。

试想如果你在一个未知又混沌之地,拼命呐喊却无回音,是何等恐惧不安?

孩子,本就从混沌中来,婴儿时她依靠妈妈的回应来听到自己,来建立基础的定位感和安全感。

这时妈妈的回应孩子哭泣主要以行动:孩子哭了,就抱起来,喂奶,换尿布。

孩子再大一些(1-3岁)时,家长的回应就需要帮助孩子,去分辨她的情绪:为什么哭呢?

有时哭是因为生气,有时是恐惧,有时是沮丧、无能为力,还有时是想要东西。

分辨出那个情境,那一刻,孩子哭泣的背后是什么。

是不是觉得害怕呀?

是不是生气了?

因为伤心吗?

这时的回应是需要去帮助孩子识别她的情绪,把她从混乱无序的情绪海洋里面提溜出来,区分出愤怒、愤怒、悲伤、沮丧的情绪。

帮助孩子区分情绪,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心理养育,这是发展孩子的情绪能力的第一步。

如果孩子没有办法区分自己的情绪,甚至你也不去发现孩子的情绪,控制管理情绪就无从谈起,继而发展出很多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那么这个大客户收到炮轰的概率就更大了。对吧?

第二步:引导孩子将情绪与事件相连接。

当孩子能够区分自己的情绪感受后,我们才能帮助孩子去连接情绪和事件。

感觉害怕是不是因为妈妈没有在身边呢?

生气是因为玩具被拿走了吗?

觉得伤心不想妈妈去上班吗?

通过这样的调动,你梳理的不仅仅是眼前的小孩子,包括你的妻子,那个旁边的大孩子。

你会间接的告诉她:千万不要认为孩子理应知道引发他自己情绪的缘由。

回忆一下,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心中突然升起的一股烦躁不安的情绪所困住,而却说不出这股烦躁的由来?

这个动作做的好,会是一种不错的心理暗示。

这些就是我们内心没有被辨认的情绪,我们只能说“烦躁”“郁闷”“难受”,但不能清晰的辨识,也就更难把它们和客观事件联系起来。连接情绪和引发事件,能够帮助孩子去理解自己。

很多时候其实父母是能够猜测到孩子是因为什么哭泣的,这时就需要去引导孩子,让他自己去和自己的情绪建立联系,明白自己的情绪从哪里来。

同样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间接的动作,让妻子知道自己的情绪从哪里来。

第三步:帮助孩子学会承载自己的情绪。

最后一步,帮助孩子去处理让他哭泣的困难情境。

“哭泣”是一个信号: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

孩子遇到了他不能处理的事情,就需要父母以“帮助者”现身了。

父母以自己成年人的智力和能力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和评估环境:如果我是他(孩子),我要怎么做呢?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父母要清楚“帮助者”和“满足者”是不同的。

如果父母扮演“满足者”,比如:

孩子因为玩具被丢了哭泣,父母立马买一个让他不哭了。

看起来问题好像解决了,但其实孩子的困难是在于:我心爱的东西失去了,我不能承受这份伤痛。

父母是需要帮助孩子去面对这一层的困难。

“帮助者”是去帮助孩子学会承载自己的情绪,你可以问孩子:心爱的玩具丢了,我要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别忘了,你可以顺便“装可爱”似得问问旁边的“大孩子”。

………文章完………

特别说明:

1、文章为个人当下观点,仅作读者挽回参考,非建议。切莫对号入座!读者应考虑自身个体因素,会员应根据自己导师意见加以考虑。

2、需要挽回服务请联系网站值班导师办理,自愿付费,不强求,不闲聊。

3、个人邮箱Huang@pua.hk,欢迎读者来信,但不会每篇信件都看,信件不回复。有代表意义的观点,问题,有机会会在文章表达分享。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