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友伴情感网

最新更新文章排行

当前位置: 友伴网 > 情感课堂

关于“拒绝”这件事,你怎么看?

时间:2021-11-01人气:作者: 恋爱援救联盟

没有人喜欢被拒绝,因此拒绝总是让人痛苦的。

不过痛苦的程度还是有区别。

有的人耿耿于怀,郁郁寡欢,迟迟走不出来,一般被看作多愁善感,或是过分执着,钻牛角尖。

有的人转头就忘,没心没肺,问起来会介意,但日子照样过。

同样是被拒绝,为什么有人备受打击,有人能迅速振作起来?

和性格上的乐观悲观有关吗,抑或是在意程度有区别?

斯坦福大学Lauren Howe等人的研究发现,人们理解和处理拒绝所倾向的方式是不同的,一类人习惯于向内归因,另一部分则倾向于向外归因

以分手事件为例,Lauren Howe让891名参与者反思被拒绝的经历,其中习惯向内归因的人,会觉得是自己身上存在某种缺点,表现得不足够好而被抛弃。

由于是来自亲密伴侣的否定意见,其占有的权重较高,造成打击更大,不少人甚至开始怀疑起自身价值。

具体的心理动态是类似这样的。

“一定是我不够好”

“如果我足够优秀……”

“被嫌弃了吧”

“像我这样的人”

有时候向内归因是好的,能够促使人们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并采取积极手段去改变。

但是要注意,过度的向内归因倾向,容易导致人们抑郁、自卑,对未来失去信心。

于是人们变得一边渴望被爱,另一边又不断否定自己被爱的可能,认为自己配不上幸福。

习惯于向外归因的人们,则会倾向于认为被拒绝事件与自身关系不大,是对方状态有问题,或是时机不好,自己不需要负上主要责任。

由于没有把责任归咎于自己,心理上没有负担,虽然被拒绝也会影响情绪,但不至于造成很大的痛苦。

具体的心理动态是类似这样的。

“换个时间应该结果就会不一样”

“拒绝我是你的损失”

“反正我争取过了”

“我有什么不好的?你别后悔就行”

向外归因的方式不容易给自己心理留下创伤,虽然某程度上失去了一次成长的机会,总体幸福水平相对却是较高的。

但是如果你在走进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总是因为相似的理由而分手,那么试着反思一下自身的问题,有助于改变成长,稳固关系。

在挽回爱情这件事情上,要想修复破裂的感情,就要求精准地分析原因,做针对性的改变、解决问题。不同的归因倾向,会带来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这是比较考验挽回者心态调节能力的。

更具体点说,挽回遭到拒绝时,人们普遍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心理,或是自责(remorse),或是指责(accused)

我个人咨询经历中遇到的大部分挽回者都是习惯于向内归因的,因为遭到拒绝就感到失去自我价值,无限贬低自己,想挽回却不敢挽回。

仿佛当一段亲密关系走到结束的时候,伴侣的离开带走了一部分的自己,颠覆了原有的自我评价标准,整个世界观就坍塌了。

不少人就是这样,在分手后他们才意识到,自身的价值是依附在伴侣身上,以对方的喜爱为支撑的。

这类人群在被拒绝后,至少会带来三大不良后果。

1.跌倒后不敢爬起来

失恋后停留在原地,不敢挽回,也走不出去。

由于对自身价值产生了极为强烈的不信任感,挽回害怕对前任造成再次伤害,自己也怕被拒绝。

就算努力想振作,甚至期待遇到新的感情替代原有的,以此忘掉伤痛,遇到发展机会还是会本能地退缩。

因为感到“我不配”

2.痛苦的时间特别长

有过度向内归因倾向的人,被分手后持续痛苦的时间是最长的。

因为他们把亲密关系中的拒绝,当成了对自己人格和个人价值的贬低和否定,导致产生了严重的自我怀疑。

在有的案子中,就算已经过去了几年时间,当事者还是能回忆起被拒绝的情景,想起几年前对方说过的某一句话,并陷入深深的沮丧情绪中。

3.不再相信爱情

曾经被最亲密、最信任的人拒绝的经历,会让人本能地产生对爱情的恐惧。

不少人从此会变得对恋爱和婚姻充满了悲观失望的情绪,不再认真投入,然后像验证猜想一般总是快速被分手。

谈得越多快餐式的恋爱关系,就越是会变得感觉上的麻木,认为亲密关系也就那么回事。

这类型的习惯失恋,多是心理学上的自证预言引起的,即期望影响和动机和关注的焦点,最终变得“预言成真”。

至于另一少部分挽回者,习惯于向外归因的,他们的诉求往往是——我希望由对方改变,主动来找我复合。

如此“霸道总裁”式的要求,对于挽回自然是不利的,但是他们之中很少有人会反思,在这种类型的大部分案例中,正是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导致分手的。

所以我一般建议各位在挽回前,分析分手原因前,最好先自我剖析一下自身内在习惯哪种归因倾向,客观的归因才能得到理性的结论,不为情绪所累。

最后,如果你属于以上提到的“大多数”,还是想再提醒一句,在挽回过程中被拒绝是很常见的,并不能以此证明你的低价值。

试着去培养自身的心理弹性(Resilience),在面对逆境困境时,改变自身以适应多变的环境,有助于你从困难经历中恢复过来。

没有一段经历是白费的,遭到拒绝后,你完全可以再次尝试,把结果从“不行”变成“可以”。

秘诀就是多思考一次“为什么”,勇敢去正视、解决问题,记得客观理性看待,让个体适应和个人成长最大化。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