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日子疫情在家无聊,除了鼓捣吃的,还买了台游戏机。
游戏对我来说是很久远的事情了,小学玩过红白机和gameboy后就产生了断层,一晃20多年,没想到现在的游戏还能用来健身。
知道的人大概知道了,我买到的就是号称“理财产品”的健身环和任天堂switch,那价格除了口罩和酒精,都算得上魔幻。不过每天玩两个半小时,出出汗倒是挺舒服的。
复工后就少玩了点,游戏依旧只有那一个。上周偶然跟朋友提起,他们才知道我买了游戏机。要知道,我可是单机网游手游全都不打的人。
他们对我说:你买了游戏机,只玩一个游戏不觉得太亏吗?要多买多玩才值!
当时我笑了笑,摆摆手说不感兴趣。
可是我这人有个说不上好坏的习惯,就是每次发生某件事后,哪怕当场已经做出了决定,后面还是会忍不住去想想另一种可能性。
是的,我在想,他们说的好像是有那么点道理。虽然我对游戏没感觉,但了解下不是坏事,就当是消遣了。
我还有个习惯,就是讨厌犹豫不定,想做的事情说干就干,太纠结费脑子,买了,就不用再想了。
不知道什么好玩适合自己,我就去排行榜,看评价,然后依次买了马里奥奥德赛、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火焰纹章风花雪月、口袋妖怪剑、胡闹厨房2、路易鬼屋3、马里奥赛车8、蔚蓝、空洞骑士、马里奥制造2……为了不换卡的方便,全部数字版。
买完,打开,试玩,退出。
舒服了。
可总感觉哪里不对,有些虚无感,就是那种欲望填不满的感觉。
不好意思说了太多游戏的事,可能对不了解的人来说,听起来云里雾里。
实际上,我对游戏也是完全不了解,连伪玩家都算不上。
以上均为背景。
学习心理学的经历,总让我每次多想一些,即使大部分是在事情过去后的反思。
我开始想,自己对游戏不感兴趣,怎么就买了这么一堆。
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是医生随时拿着名为“心理学”的手术刀,只是大多时候刀子面向的对象,是我自己。
而我得出的结论是,因为我拥有了一台游戏机。
18世纪法国有位哲学家叫狄德罗,他提出了一个有名的“狄德罗效应”,大意是:当人们在拥有一件新的物品后,会不断地配置与之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这不就是我吗?
买了游戏机后,就觉得应该买游戏,即使我对游戏不感兴趣,可是我相信市场的眼光是雪亮的,排行榜和评价不会骗人。
结果我买了一大堆游戏后,发现自己不仅手残,还晕3D,根本没法玩……
真是个悲伤的故事。
可是人的心理就是很奇怪,有些事情就算你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你还就未必能正确地去做到了。即使我早就发现这件事,明知道是个坑,还是有可能会往里心甘情愿跳下去。
打破狄德罗效应,消灭不必要欲望的能力,任重而道远啊。
不要感觉好像没什么,反正我不玩游戏,不买游戏机根本没事。那是因为你没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没试过套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思考。
想想我们家里的沙发电视茶几,是不是只要不坏,可以十年不换?
就算是坏了,能修就修,都是能用的就没必要换了。
某天你买了新房子,这些都能用的家具,沙发还挺新的,电视也够大,音响设备齐全。
可是你就是想买新的,你想要平衡,用仪式感去告诉自己,这些都是新的。哪怕你已经知道自己快刷爆卡了,想买的还是想买,不然心里总感觉差了点什么,不舒服。
全部买回来后,兴奋感就在到手的一瞬间达到高潮,然后突然消散。望着信用卡的账单,你在思索怎么能熬到下个月发工资……
这就很尴尬了,朋友们。
当然对我而言,如果说从这件事中有得到什么启发,那还不算毫无收获。
我们的生活会随着时间推移,积聚出越来越多的东西,其中可能有大部分是我们并不需要的。
也许是父母觉得你需要;
也许是朋友觉得你需要;
也许是你看别人有,你觉得自己也应该拥有,大概拥有后,会发现自己用得上……
我们只有不断反思目前的生活,了解自己真实的需要,并专注于真正值得的事物上,才算是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没有回顾和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碌碌无为地追逐着心理平衡,有时间停下来想想,那些真的都是你想要的吗?
挣脱狄德罗效应的摆布,我的人生,由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