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不打算去聊让你如何变得聪明,反而想说的是一种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聪明人”。
不知道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聪明人?
可能他觉得领导的某项决定是错的,最终项目流产,他觉得自己真聪明。
可能他会因为预测到某个标的的上涨而充满自豪。
可能他经常会对某个人表达“恨铁不成钢”的情绪?
他甚至总觉得一些研究人员的研究真的很傻逼,你没事研究这研究那,这些我早就知道了!
有这样的人吗?
我相信你找一找,肯定能找到这样的人,如果实在找不到,记得看看自己。
大家好,我是Huang,喂狗(WeGo)恋爱援救联盟成员之一。一般来说,聪明是用来形容那些有先见之明的人,而咱们举的这个例子的聪明,其实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后见之明”的现象。
有过一份各大院线的统计,是说影院所售饮料的收入超过了爆米花的收入。
这个时候,你找几个人问一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他们的回答可能是:
因为情侣去看电影,往往也只会买一份爆米花,但是饮料就人手一杯。
因为渴非常容易,饿已经不是需求点,所以买饮料的需求远远大过爆米花。
因为爆米花难吃,我宁愿买辣条。
因为爆米花带着不方便,抱着不舒服,吃还吃不完,太浪费。
……
等等等等,非常多的答案。
总之听完这些答案之后,你也会觉得:哇靠,这个统计真挺傻的,研究这个的人真的是闲的没事干!
不早就知道的事吗?
统计个什么劲?
只不过真实的情况却是爆米花比饮料的销售收入要高。
其实往往“我早就知道了”的这种感觉,往往是发生在我们知道了结果之后。
你要记住这句话,刚看到这句话,可能会有点绕口,你要品一下。
再举个例子,我告诉你慢跑能够减肥。
你的第一反应是:挖槽,你当我弱智啊,这用你说?我早就知道了……
事实上呢?
事实上过分肥胖的人慢跑才会减肥,一般人是不会的,甚至过分消瘦的人还会增重。
是不是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知道了“事实”后我们大脑就会很自然地编造出解释这个“事实”的理由,并将这个“事实”视为“我早知道了”的理所当然之事。
这显然是一种“后见之明”,它有没有坏处?
有坏处的。
最大的坏处就是:太想当然。
有时候遇到一些挽回者,导师在协助他的时候,他会觉得你叫我做的事很简单啊,我自己都会做啊……
那你早干嘛不做呢?
如果你的导师叫你去造个飞机?
这不简单了吧?
但是你能做么?
这个时候他都会说:我也知道造飞机可以啊,我会造我早就造了!
在生活工作中也是一样,善于后见之明的人,总是会觉得同事,老板做的事情,做的决策都很简单,没啥可学习或借鉴的。
又正因这样,往往失去了一次又一次吸取他人经验的机会。
太想当然。
邓爷爷说: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
好多人听了就觉得没啥水平,这谁不知道呢?.
其实只要你去思考下,这个“你早知道了”的事,是在怎样的情境下,经过怎样的分析或提炼才得出来的,你所吸取的经验就完全不一样了。
对应我早就知道了,这些“聪明人”还喜欢说:我早就猜到了!
16年的时候,我跟我爱人讲,我说我觉得比亚迪快要涨了,结果第二年,从30多港币涨到80多。
这是因为我分析水平出众、预测能力惊人吗?
真不是,是我就不会50块出头就清仓。
但是在当时,大把人就会说:我早就猜到了!
就是不知道这帮猜到的人,是不是拿到了现在,反正现在好像是10港币左右……
我们在回忆某件事的同时,由于已经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即这件事的结果),于是我们的大脑便会本能地寻找简单的因果关系,并对事件的顺序重新整合。
这是什么?
咱们之前讲过,这是叙事谬误现象。
如果一个事件果真发生了,我们就会夸大自己此前作出的预测的可能性。如果可能的事件并未发生,我们就会错误地回忆 说自己当初一直都认为此事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也是“后见之明”,它的坏处是对自己能力的错估,会高估自己的智慧。
我觉得比亚迪要涨,结果真长了,往返几次,我飘飘然了,我觉得我自己好牛逼啊,我就是现代股神嘛!
那结局往往可能是死的很惨……
不要相信你“我早预测到了”的感觉,不要盲目自大,而要继续兢兢业业地对待每件事,认真地听取反对意见。
………文章完………
特别说明:
1、文章为个人当下观点,仅作读者挽回参考,非建议。切莫对号入座!读者应考虑自身个体因素,会员应根据自己导师意见加以考虑。
2、需要挽回服务请添加微信公众号:puahk8,进入公众号首页,点击右下角加入VIP,自愿付费,不强求,不闲聊。
3、个人邮箱Huang@pua.hk,欢迎读者来信,但不会每篇信件都看,信件不回复。有代表意义的观点,问题,有机会会在文章表达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