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离婚的案子,双方的一个矛盾点在于:老婆买了一个2万元的包包,老公呢?很气愤,觉得这些钱花得很冤枉,指责老婆应该把钱花在其他更有用的地方。
就这样吵起来。
最终把婚给离了。
离了之后呢?
老公又舍不得了,想挽回,想复婚,结果老婆始终不愿意,说心寒了……
老公找到我,最纠结的一个问题,是让我“评评理”,说这事难道不是她错了吗?
大家好,我是Huang,喂狗(WeGo)恋爱援救联盟成员之一。
老婆买包包的钱是谁的?
是老婆自己攒的。
是不是隔三差五买一个?
不是,结婚好多年,就买了这么一个。
就这一个,把婚姻给搞没了。
在老婆的角度,买包的钱都是自己攒的,一点也不为过,结婚那么多年,你送过一个超过500块的礼物没?我自己买个包包,你还说我不对?
在老公的角度则更多的是一个收入全看绩效的中年男人的角度,工作时处处看人脸色饱受业绩不稳定的焦虑。一下子就两万块,我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挣回这两万块。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有没有能力是一码事,“我觉得”自己有没有能力是另一码事。
事实上一个打从心底认为自己需要省吃俭用过日子,才能扛得住生活中各种动荡与改变的男人,即使肯称赞一个两万块的包好看,也无法打从心底认为自己值得拥有,甚至,认为自己不配拥有。
而老婆面对老公的指责,心理只有两个字:心寒。
其实这个矛盾所在,是不是这“2万块钱”?
如果是这2万块钱,那么它是消费观的问题。
你用自己的消费观去评判对方的消费行为。
这样解释是可以解释的通的,但是有点表层。
如果进一步来看这件事,这其实是心穷VS心富。
心穷的人往后看,心富的人往前看。
我们身边,负债买房买车买奢侈品的男青年大把,愿意省吃俭用的女性朋友也比比皆是。
独立来看,只要自身能够驾驭,其实都无所谓对错。
这里面的矛盾点来自什么呢?
心理学中有一个棉花糖实验,大体内容是:
用棉花糖作为奖励,对一群孩子说:如果愿意等待就会有两块糖吃,不愿意等待就只能吃一块。
绝大多数孩子都选择了不愿意等,马上就吃那一块棉花糖。
只有一小部分孩子愿意等待,作为奖励,他们得到了成倍的棉花糖。
这个实验其实就解释了两类人的消费差异。
第一类人不懂得和时间做朋友,他们要自己马上得到满足,无视更大的目标。
第二类人拥有更大的梦想,能够延迟满足等待结果,以获取更大的成就。
第一类人是“心穷的人”,第二类人是“心富的人”。
那么在这件事里面,老公和老婆,谁是心穷的人,谁是心富的人?
哪怕看到这里,我相信很多小伙伴还是会搞混,认为老公是心富一类,而老婆是心穷一类是不是?
其实恰恰相反。
心穷的老公不愿意等待,他觉得这些钱应该用在不冤枉的地方,而不是会不能满足生活稳定这一需求的东西上。
心富的老婆则拥有更大的目标,为了买包,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她能够延迟自己的满足感。
这样的消费差异,让心穷的老公心理不平衡:大家挣钱都不多,凭什么我要忍,而你说买就买?
矛盾的点其实在这里。
每个人的财富都不是恒定的,而是曲线增减。
“节俭是美德”这个概念其实是深入我们的内心的。
节俭更多在强调以保持财富的稳定和不变(比如拼命存钱),来对抗财富的曲线增减(比如通货膨胀),以此来获得舒适圈内的安全感。
但是这里面就有分歧。
你说是活期存款呢?还是股票投资?
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了。
心富的人往前看,总能够发现生活中不计其数的投资方式。
比如?
旅行。
旅行有些人觉得是浪费钱的一种奢侈生活方式。
但是有些人呢?
却觉得通过欣赏不同的风景来扩展视野,通过结识不同的人来增长见识,一场旅行下来,清空了压力,增长了阅历,增强了抗压力,更懂得如何调整心态应对生活中的改变。
再比如购物。
老婆有计划的攒钱买包,从这点能看出来,她并不只是热衷于购买奢侈品而已,而是希望通过买喜爱的包包提高生活水平。
通过买包来告诉自己:只要学会等待,我能拥有两块棉花糖,然后通过获得这两块棉花糖的自信与经验,再去努力拥有更多的棉花糖。
心穷的人只看得见一块棉花糖,他们嘲笑那些舍弃这块棉花糖、选择等待的人,却又在别人获得两块棉花糖的时候,难以掩饰自己的羡慕嫉妒恨。
心富的人懂得等待,他们能够在别人享受棉花糖的时候不受诱惑不走捷径,从大概率上选择值得投资的目标,实现跨越阶级的改变。
………文章完………
特别说明:
1、文章为个人当下观点,仅作读者挽回参考,非建议。切莫对号入座!读者应考虑自身个体因素,会员应根据自己导师意见加以考虑。
2、需要挽回服务请添加微信公众号:puahk8,进入公众号首页,点击右下角加入VIP,自愿付费,不强求,不闲聊。
3、个人邮箱Huang@pua.hk,欢迎读者来信,但不会每篇信件都看,信件不回复。有代表意义的观点,问题,有机会会在文章表达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