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试过在感情中用力过猛吗?
在乎就会忍不住想去付出,牺牲却未必有回报。感情中的事,从来就不是“你对我好,我也会对你好”那么简单。
多少人卑微地维护着关系,只为了粉饰表面的太平,苦苦坚持去讨好、跪舔,不断刷新自己的底线,得到的回报却越来越少。
为什么?
在感情中不断付出的人,多少带有讨好型人格倾向。以原生家庭理论来说,这是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无条件的爱”所形成的性格特质。
当一个人认为,所有的爱绕到背后都会有着其代价,就会形成两个观点。
1.不付出的人,不会得到爱。
2.付出爱,必然会被回报以爱。
乍听之下没有问题,但留心生活和关系便可发现,这其中是不存在某种必然逻辑的。人的心理由于受到太多不同因素的干扰影响,所以比我们能想象到的要远远复杂得多。把付出和回报之间用公式划上等号,本就不科学。
而讨好型人格也容易导致权力失衡的格局:一方习惯性付出讨好,另一方把接受这样的好当成必然,坦然接受。
有着讨好型人格的人,会存在自我价值感偏低的问题。
太在意外界的目光,不停地迎合讨好,被示好以后,总是想着怎么回报回去,这是在努力找寻内心平衡感的体现,因为他们总认为自己不配,现在接受了爱却没予以回报,就不会有下一次。
所以,他们会回报更多,努力让自己心里觉得足够了,然后期待下一次的赏赐。
没错,就是赏赐。这样的人内心有太多的苦,卑微到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示好,所以都会诚惶诚恐、感恩戴德地接受。
而当这样的人,在关系中不停地付出,甚至可称得上是跪舔时,其实就是向关系中的权力者索取的手段。
“我知道现在的我不配,我会努力付出更多,只为得到你多看我一眼”
要是权力者基于同情打开了希望的窗口,他们就会得到更大的动力,却陷入更深的卑微地狱中,不断沉沦,可谓是甜蜜的陷阱。
不可否认的是,即使在提倡恋爱自由那么多年后,很多人还是不会谈恋爱,在追求和挽回手段上的体现也尤为“原始”,基本都免不了讨好,不管是物质上的送礼,还是精神上的跪舔。
相对来说,西方社会文化中所谓的阿尔法男,从小就被教育以展现吸引力去吸引,是更科学合理的做法,也更容易走进一段健康、稳定的关系。
毕竟,不用通过贬低自我式的讨好,就能吸引到心仪对象的目光,不仅不会使自身受到伤害,在关系中也更利于两人各自独立成长进步,变得更好。
如果你也深陷男女的情感游戏中感到疲惫,不妨先想想自己是否存在讨好型人格倾向,努力让自己在价值上感觉“配得上”,效果远比去跪舔付出,要有用、轻松,也有成就感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