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在办公室吃盒饭,财务大姐跑过来一起吃,她问我,你爱人背的包是不是沃尔德?
我说,我不知道,从来没注意这些。
她说,我上回在蛋糕店看到,挺喜欢,上网搜了下,同款好像3万多。
我说,那不可能,我爱人这方面很抠,她不可能花3万元买个杂牌包包,很可能是高仿的,她对包没有太大的兴趣,平时背的包包是星巴克包粽子的那一款,几十块钱。
她说,我看她背的德尔沃不像假的。
我说,百分百假的。
真与假,真的能分辨出来吗?
专业人士可能能,对于普通人而言?很难。
以前说过我有一个大客户就是在广州做这个生意,我“采访”过他,他说特别是一比一原版的,一句话,专柜工作人员都无法分辨真假。
前提是,只拿着包。
别带着小票、盒子、袋子。
我平时背的是真的,但是偶尔聚餐大家猜价格一般都猜300元左右,当然这里面有调侃的意思,我都懒得解释,这包是我自己从专柜买回来的,只是用的年岁久了,脏了,洗过几次之后有了岁月的痕迹……
我也有过一个高仿的,一比一原皮的,做工一流,有做奢侈品鉴定的读者让我拍细节他帮我鉴定,他告诉我是正品。
我怎么知道是假的?
很简单,假包有个共性,刷卡单、小票等所有手续都太全了,而且太整齐了,没有拿过的痕迹,若是哪天你收到了一个包包,里面手续齐全,什么都有,连刷卡联都是那么平整,上面也没有签字,你可以充分怀疑,假的。
这完全是一条龙。
一句话,越真实,越假。
真与假,差多少钱?
10倍以上。
你不信?那你可以去深水埗,或者广州桂花岗一带逛逛。
有一次,有个朋友送了我一个包,外面没有包装,只是一个裸包,包包口袋里有张小票,小票折叠过N次,上面还有他的刷卡签名,一看就是真的。
这东西,也是靠直觉。
越自信,越不需要包装,你到网上去买列级酒庄红酒,你问问有没有豪华包装?人家都明确告诉你:裸瓶。
好酒都如此。
大家好,我是Huang,喂狗(WeGo)恋爱援救联盟成员之一。不同的“货”你会发现不同的经营方式。抛开盗版不盗版咱们不谈,从运营的角度有没有谁更好,谁更差的区别?
没有吧?
因为始终销售的对象不同。
我今天翻了一下我的邮箱,看到了一封咨询“工作困扰”的读者来信,这很少见,有意思,我乐意来聊一聊。
有位新入职场的读者最近被自己的领导折腾的挺惨的。
怎么惨?
具体来说就是一周里面连着几次被领导嫌弃,叫去喝茶。如果有一天没有这种状况,反倒是异常的。
领导有句口头禅,每次当他想解释一下自己“犯错误”背后的苦衷和缘由时,就会被领导那句“不用跟我解释!解释就是掩饰!
一句话,直接给噎的久久缓不过来……
到现在,他发现跟其他人打交道的时候也会难以避免的出些小错误,即便可以略作解释,但是他的脑海中也会突然闪出领导的表情、语气……
然后浑身一紧,马上把刚要张开的嘴给闭上了。
这样的情况,我相信各位小伙伴应该也有过,我也结果一些挽回者的案子,他们就会出现这样的“阴影”,比如如果做某个挽回动作,他可能会担心以前我做过这个,然后……
或者还有小伙伴,因为跟上一任的一些问题,延续到现任的恋情中,又发现在上一任行的通的在这里不行了,在那里行不通的,反而OK。
我曾经接过一对“难兄难弟”,哥两组团一起来加入我这边的大客户,哥俩的处境看起来貌似有“神似”的地方,但是我让他们各自做了区别很大的方式,接过哥俩过来问,为啥做的动作差别这么大?
为啥?
面对的人不同啊!
拿这个工作困惑的读者的例子来讲,你会觉得真的是“解释就是掩饰”的锅吗?
如果你还真这么想,那你太天真了。
事实上,在过去的经历当中,他一直习惯于在出现问题时给予对方一些解释,而且大家的反馈确确实实都是比较积极正向的,很多后来的好朋友都是在这种“不打不成交”的前提下建立起了友谊的。而当下的领导的指责让他就像在美梦当中突然被一盆冷水浇醒一样,让他怀疑自己以往的应对方法是不是已经造成很多自己当初并没有意识到了问题了。
真正的问题出在哪里?
大家心里的回答肯定会是领导。
但是,领导其实只是一个外在的条件,最为关键是就是这个朋友自己在外界条件发生突然变化的时候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合理调试。
这个读者的“共生关系”发生了变化。
例如,一个男人如果从小就有特别严厉的有个特别家庭氛围,尤其是母亲特别强势的时候,那么这个人与自己的父母(原生家庭)就处于一种“控制型父母——顺从型儿童”的共生关系之下,并且习惯性的处在“顺从型儿童”的角色当中。
当长大一些了呢?
他在学校当中也会继续延续这一角色,因此就会在共生关系中继续扮演一个“乖学生”、“受气包”的角色,而强势的另一方则是老师和欺负人的大孩子。
进入工作阶段之后,为了继续维护这种共生关系,他往往更加习惯于跟着那些比较强势的领导。虽然这个过程挺苦逼的,但是他只要乖乖服从和执行就OK了,也就习惯了。
而在爱情方面,因为有着来自于骨子里的“妻管严”潜质,他大概率也会跟一个“控制型父母”能量颇高的女人生活在一起。或许你脑子里会蹦出来“恋母情结”这个词,但是更重要的就是他所习惯的“共生关系”模式决定了他更容易跟一个像他妈一样强大的女人在一起。当然,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我们是可以想象这样两个女人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的鲜活情景的……
回到这位有工作困惑的读者朋友,他所习惯的共生是“照顾型父母——自由型儿童”。
幸运的是,他过去所遇到(吸引)的人都是“照顾型父母”比较高的人,因此即使犯了错误也总是得到谅解,不至于被训斥一顿,做一些解释对方也是有耐心听下去的。
但是,古人云,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
我们不可能总是碰到甜美的阿姨,难免不会遇到“控制型父母”的朋友、同事,甚至领导。此时,如果我们依然试图用老方法予以解释,并且期待对方处于“照顾型父母”状态回应,那对方实际的反馈方式自然会毁掉我们原来的“三观”了。
事实上,我们内心当中的五中自我状态只有四种是处在共生关系里面的,其中的“成人自我”的状态则是与之相对的。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我们体内的“成人自我”能量是在逐渐提升的,只不过这个过程会伴随着不舒服的心理感受。
因为这个过程当中总是在或多或少的打破我们原有的共生关系模式,逼着我们去扮演原本并不怎么熟悉的角色。
我会觉得,对于这个遭遇新领导的读者来讲,他的解释在眼前的领导所习惯的共生关系模式下看来确实是一种掩饰,因此当下最好的应对方法则是闭上嘴耐心的接受批评。
你要开始学会,抛开“刷卡单”“小票”之后的营销方式。
………文章完………
特别说明:
1、文章为个人当下观点,仅作读者挽回参考,非建议。切莫对号入座!读者应考虑自身个体因素,会员应根据自己导师意见加以考虑。
2、需要挽回服务请联系网站值班导师办理,自愿付费,不强求,不闲聊。
3、个人邮箱Huang@pua.hk,欢迎读者来信,但不会每篇信件都看,信件不回复。有代表意义的观点,问题,有机会会在文章表达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