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的问题上,教科书的答案从来不适用,连经验都会误导你。
举个例子。大家从小都应该有受过的教育是:对别人的好意,要谦让,要道谢,不要随便接受,最好是礼貌地拒绝。
保持着这样观念原则长大后,也常常会礼貌地谢绝来自他人的好意。结果工作几年下来,身边人对我的评价都是“不错”“挺好的”“有礼貌”,但也仅停留在此,没有留下几个特别要好的能聊天的朋友。
后来我跟闺蜜提起这问题。她说,你啊,就是不习惯接受别人的好意,本能地就拒绝掉,哪还有深入交流的机会?有礼貌是好,但总把谢谢挂在嘴边,不久显得生分了吗。
听后茅塞顿开。
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是如何拉近变成朋友的?通常是由物质资源的分享与交换,相互逐步升级的玩笑和调侃,在亏欠和被亏欠,贬损和被贬损中开始的。
不给身边人添麻烦,不欠人情,对来自他人的好意婉言拒绝,末了,补上一句谢谢。自觉表现礼貌而客气。
但对付出好意对待的人看来,还是被拒绝了。
想象一个画面:和同事走在路上时,你不小心摔倒了。同事见状,伸出手准备拉你一把。
你迅速想了想后没接受,对他说了谢谢没事,自己爬起来,拍拍裙子沾上的尘土,为了证明没崴到脚,还轻跳了两下。
你自觉表现出了独立,礼貌又得体。
却没发现同事伸手后没得到回应的尴尬,可能他以为自己其实被讨厌着,可能他认为自己误判了和你之间的关系,其实你们并没那么熟。
那就拉开点距离吧,免得被误会,接近是另有目的。
这就是小小动作,背后被放大的真相。
后来我知道自己的问题后,有意识地去扭转,改变自己过分客套,不愿接受他人好意的毛病。
当然没到矫枉过正的地步,任何事,都要把握好一个度,过犹不及。太客气,和太不客气,在别人眼中的印象,终究都是不好。
为了不因为客气而显得生分,好意是应该接受的,但接受的标准应该是,不让自己感到沉重的程度。
过分沉重的好意,于己于人都是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交往过程中的好意,不该是单方面被接受的,本质是相互亏欠。如果好意非常贵重,无论是实物还是某种行为,当你认为无法回报时,都是属于应该礼貌拒绝的范畴。
反之,那些小而具体的好意,就是可以接受的。
不少会员都曾咨询过怎么拉近关系。可见为这烦恼的人还挺多,所以今天才特意说说这个问题。成人世界的社交规则中,没有谁是可以永远独当一面的,依赖并不可耻,被利用也不可悲。你无须活成一个世界,否则到头来只会发现,你的世界,只剩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