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的这个疑问,你怎么看?
傻的吗?
你可能觉得,这样的问题还用问?还是问的是打游戏?
大多小伙伴,应该都是这样的感觉,对吧?
周末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新闻,它不是1刀,是60多刀,然后你可能想象不到,受害者不仅无条件的原谅,并手写了一封谅解书,恳请不要责罚。
哇,你会发现,炎炎夏日,有些发慌,这是有多爱?
大家好,我是Huang,喂狗(WeGo)恋爱援救联盟成员之一。也许你会觉得这中间是不是藏着怎样的崎岖与隐情?
然而并没有。
这个新闻大致是这样的:
2017年的上海,三十多岁的男子沈某,某次通过微信摇一摇,搜索到了附近的李姑娘。
两人一番畅聊,觉得彼此都很投缘,很多兴趣爱好相合,大有一种高山流水的心心相惜。男子在后来说起两人的这段相遇,依然动情的用了“命中注定”来形容。
一来二去,两人从线上走到线下,成了正式交往的男女朋友。
但是热恋之中,女孩很快发现,如此一见如故的知心爱人,竟然已经有妻有家。
他的妻子是知名高校毕业的硕士生,他们的儿子天真可爱,不到三岁。
于是李姑娘决定退出,内心虽然挣扎,但也明白分手是眼前唯一的路。
可没想到,男子沈某却在这个时候坚定的表达:一定要跟妻子离婚,一定要娶心上人李姑娘。
男子和妻子是相亲认识的,但两人并没有感情,也不产生化学反应,就是平平淡淡生活在一起,甚至连架都不吵。
他说一定会离婚,一定要娶她。
并且为了能尽快离婚,他不惜放弃婚后所有财产,将儿子的抚养权也给了妻子,并承诺每月支付5000元的抚养费。
甚至在老父母都出面反对、反复游说时,他嘭的跪在他们前面,称这才是他认定的人。
很快,沈某协议离婚。感动的李姑娘与他生活在一起。
然而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真正生活在一起的种种矛盾,使得同居生活很快变得一地鸡毛、罅隙渐生。
2017年的11月22日,沈某加班到很晚才归,李姑娘却怀疑他是去跟别的女孩约会。
工作的压力、经济的煎逼、与父母的僵持、与理想的落差……促使情绪失控的沈某,从厨房操起榔头和菜刀,就往女友的面部猛砍。
我很难想象到这个场面,总之,新闻说的,直到女友的鲜血不断溅到他的脸,他才总算醒了过来,开始为女友包扎,并送到医院。
整个过程60多刀。
令人想不到的是,大难不死的李姑娘,醒来后第一件事干嘛?
为沈某求情,并写下了无条件谅解书。
到底为什么?
她说:
他伤我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有很大的原因在于我。
他其实对我很好,我经常发脾气,而他一直包容我。
我实在是无法忍心,看着爱人的余生在牢里度过。
甚至,当判决,沈某因故意杀人而被判三年有期徒刑时,她则当庭表示:一定会等他出来,今后两人将继续在一起,直到白头偕老。
。。。。。。
有些天雷滚滚是不?
难道是言情剧看得太多,所谓相爱相杀是爱情?
大家可能都觉得这样的例子很奇葩,但对于我们来说,其实不陌生。我上周刚拒了一个案子,案子的挽回者没有新闻中的女子这么夸张,但是类似,是一个家暴挽回案,挽回者是被家暴的一方。
了解我们的小伙伴知道,我们拒绝接一个案子,款项原路退回,但是是不会去跟你解释为什么不接的。这个挽回者应该是有些不理解,发了很多邮件过来,追问为什么不接她的案子。我今天刚看了下我的邮箱,好像又发了两封过来。
那么如果这位挽回者你有看到这篇文章的话,你可以仔细的看下这篇文章,应该会对你有所帮助。不接的案子,我们不会专门跟挽回者去解释原因,但是却需要给我们自身“计划组”一个交代的,如果啥案子都不接,公司也会有意见。这个案子的拒绝批注,我可以跟你说,我写的是“客观不利 & Stockholm syndrome ?”
Stockholm syndrome是斯德哥尔摩症的意思,之所以打上问号,是因为这种没有临床断诊的话,是没办法绝对的下定义的,如果你在看这个文章,我会建议说,你现在首要的不是挽回,而是考虑下当地正规的心理诊所。这样说起来很怪,但是没有其他意思,我觉得这对你会更有帮助。总之结合案子的一些可行性考虑,加上对你心理上的一些评估,最终我决定拒掉了这个案子。
我们说回刚才的新闻,其实这个新闻,最直接的是让我想到了一个案例可以一定程度解释姑娘的做法。
1933年5月的一天,美国一市政执政官的25岁的女儿玛丽,在父亲家里洗泡泡浴时被4名男性绑架,这四名绑匪手持短管散弹枪闯入房内,挟持了刚刚穿好了衣服的玛丽,并强行把她带到一个旧农舍,用铁链将她锁在地下室里,然后向她的父亲亨利索要六万美金。经过讨价还价,玛丽的父亲和绑匪以三万美金达成协议。
玛丽的父亲向绑匪付了赎金不久,玛丽便毫发无损地被放了回来,一个月之后,四名绑匪中的其中三个被警方抓获,并送去审判,然后不可思议的一幕又发生了:法庭上,玛丽说在被囚禁的29小时内她被照顾得很好,其中一名绑匪还送了花给她,她请求法官对绑匪从轻发落。
法官自然没有接受她的建议,对那三名绑匪做出了严厉的判决,玛丽对此深感内疚,她公开同情她的绑匪,要求市长取消判决,甚至带着礼物去监狱里看望绑匪,与他们保持着朋友关系。
觉得很荒诞?
这则案例,是心理学上赫赫有名的我们刚才提到的新名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十大经案例之一。
到底什么是“斯德哥尔摩症”?
简单的说,就是被害者完全屈服于暴虐,对犯罪者产生情感(好感、依赖心等),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新闻里:即便对方那么的丧心病狂,她却依然认为他是深爱她的,原因只在于他经常能包容她的坏脾气。
案例中:即便对方就是处心积虑在犯罪,但她却认为绑匪不应有罪,原因只在于她在囚禁的过程中被照顾的不赖。
他们对她们,都只是略释小贿,却被当成了极大的宽忍和慈悲。
人们对“斯德哥尔摩症”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处于极端的恐惧中,当生命受到威胁时,会对施暴者的一口饭、一口水、一口呼吸都心存感激,甚至转化为对强者的崇拜和敬畏,对其心怀恋想。
这个过程就好似:
我给你一巴掌,再给你几颗糖;
我暴打你一顿,再爱了你一周。
有点像动物园里的驯兽技巧……
如果正在看文章的小伙伴,你自身的婚姻状况有被家暴的现象,不管男女你一定要小心,因为有家暴的婚姻,有接近30%的机会(对应这样的分类,这个概率数字是很高的),是对方其实并不爱你,但他的种种表现倒像在“驯化”,有意或无意,不断降低你的底线,把你变成听话的人。
简单点说,家暴情况是比较容易催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所以如果你遇到,你要懂得判别。包括我们接这类的案子,都会先考虑这个点,喂狗包括我个人,每年都会因此拒掉不少案子。
电影《记忆大师》里,警官沈汉强曾那么竭尽全力的想带受暴女离开,可她不仅对保护她的警官冷言相斥,还坚持对暴打她的丈夫不离不弃。
很多喷子说太假。
其实,我倒是觉得是有依据的,有做过功课。
到底为什么离不开?
有人曾这样总结了家暴步步深陷的三部曲:
第一,摧毁你的自尊和自信。
他会用各种方式给你洗脑,贬低你、矮化你,让你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只配他这样的人。家暴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人格的侮辱和贬低。
第二步,是孤立并虐待你。
控制你的人身自由,在经济上断绝你的后路,让你不敢离开你所熟悉的环境,不让外人发现你身上、心上的伤痕。
第三,不断加大你对暴力的容忍度。
施暴后立刻对你下跪、道歉、求饶,并且通常对你比以往更好。但你如果你容忍了第一回,他就会来第二回。如此循环。
这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所形成的四大条件几乎如出一辙:
1、人质必须真正感到加害者威胁到自己的存活(忽然受到巨大的暴力威胁)。
2、人质必须相信,要脱逃是不可能的,感到绝望(摧毁心里的防线和自尊自信)。
3、控制人质的信息来源和思想(孤立受害者)。
4、在遭挟持过程中,人质必须体会出加害者略施小惠的举动(得到安抚)。
我那个开心理诊所的朋友,曾经拿过一些他接的关于家暴情节的心理疏导的案子问我意见。
我们会发现,那些深陷其中的人,常见的表述是:
他之前对我那么好,让人实在不敢相信他也会打人。多半是一次偶然;这里问题也有我的一半,是我激怒了他。属于事发有因,所以情有可原;他除了家暴的时候特吓人,平常却对我特别好!好到让我不忍说走就走。
她们在相处的矛盾体察到焦虑和不安。觉得都是自己的错,对方对自己的态度,很大程度取决于自己的表现够不够好。所以需要不断讨好施暴者,才能维持生活的安稳。
她们在突然遭受了巨大的暴力之后,顿感到非常压抑、绝望和无助。这时只要有一点点光,就会点燃她们的希望。而施暴者在第一时间对她们说“都是因为太在乎你了,太怕你离开我了,所以才会这么的激动”,他们的温柔成了一种浪漫的幻象,更成了受害人在黑暗里所要拼命抓住的光。
她越是想要抓住光,就越是想要拼命讨好和迎合,付出越来越大,也就越难“放下”。
周而复始。
不断地循环……
所以,捅你一刀,你还会爱我吗?
有可能的。
重点是你最好记住前段时间比较火的那首《舌尖上的胖胖》的一句歌词:
你要好好想想……
………文章完………
特别说明:
1、文章为个人当下观点,仅作读者挽回参考,非建议。切莫对号入座!读者应考虑自身个体因素,会员应根据自己导师意见加以考虑。
2、需要挽回服务请联系网站值班导师办理,自愿付费,不强求,不闲聊。
3、个人邮箱Huang@pua.hk,欢迎读者来信,但不会每篇信件都看,信件不回复。有代表意义的观点,问题,有机会会在文章表达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