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件挺有趣的事。
上周发的文章有个留言是这样的:
值班导师看到后问我意见然后给了回复,后来小伙伴自己却把留言删除,所以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这里不打算妄加猜测和讨论把留言删除的原因,但文章相信应该有表达出清楚的立场是,不建议通过所谓朋友圈范例素材等投机取巧的方式,展现超出自己的,不符合自己整体形象的定位,去进行欺骗性挽回的。尽管如此,小伙伴还是视若无睹的在后台这么提问了。
说不生气吧,倒是有点,不尊重笔者的劳动输出,点进来后没好好去看文章,没关系;看完了,提出不同的意见讨论,也无任欢迎。但只挑自己喜欢的部分看完后,要求笔者站在观点的对立面提供素材,怕是有点强人所难了。
不过很快就释然了,仔细想想,只爱听自己想听的话,自动过滤和屏蔽不想接收的信息,也是因为人类心理自带的bug啊。
在心理学上,这个bug叫“确认偏误”。
人们会倾向于寻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并由此选择性地回忆、搜索有利细节,忽略和模糊掉那些与自我意见相矛盾的证伪信息。
更简单点说就是,当你开始相信一个什么东西的时候,你会主动去寻找能够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屏蔽掉反驳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
感情中最常见的确认偏误,往往出现在两人出现问题的时候。
怀疑对方出轨,就会开始不停在脑内带偏见地寻找对方出轨的证据,并把所有证据放大来理解,这个过程却对对方某些真心的付出视而不见,或曲解出“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等偏见信息;
觉得对方不够好,就选择性地回忆出那些吵架的、发生矛盾的、对方寸步不让的情节,却自动筛选掉了那些美好的、反驳自己观点的回忆。
认为两人之间没有未来,就会刻意忽略大量与观点相矛盾的证据,不断搜索增加支持观点的证据比重,去支撑自己的立场,直到得出“我们果然没有未来”的结论为止。
以上这些心理活动,大部分经历过的人,都以为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但分手后首先后悔的,还是自己。因为前面他们努力诠释的所谓正确判断结论,其实只是经过自己润色的、片面的结果而已。可是当时深陷在确认偏误的心理怪圈,没能看清事实,也不接受任何的意见。
同样道理,为什么那些“挽回成功案例聊天截图”那么火,大家呼声那么高,都想看,我们却从来不展示,不提供?
除了因为成功这件事情,其实大部分是不可复制的、没太多参考价值的以外,我们也不希望用这些所谓截图去误导挽回者,只想你们用理性去思考挽回的问题。
如果说前面的确认偏误,是自己被自己心理误导了,还算“咎由自取”的话,那某些不良挽回机构通过这样控制思维导向的方式,去欺骗挽回者,则可算是居心叵测了。
就像很多贩卖成功学的,说马云的成功是因为努力,那能说明其他失败的人,都是因为不努力吗?
只提出某个观点,然后举例1234去证明、支撑观点,却有意忽略掉背后千千万万失败的沉默数据,对那些努力后仍然穷困潦倒的,或是那些不用经过努力就获得成功的例子闭口不提。
因为,如果他提到其中一种,文章就不会有人看、有人信了,那他还怎么推销呢?
说这些,只是希望大家都能有自己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同时也要注意自己判断存在的确认偏误。
现在信息发达了,互联网很容易就让我们找到支撑我们观点的证据,我们只关注自己喜欢的公众号,取关和我们三观不相符的作者,大数据和个性化推送,让我们只能看到,自己关心的新闻,长此以往下去会造成怎样的结果?就是信息越来越闭塞,我们的观念越来越顽固,这些都会让你觉得“很舒服”,可这些,却也都是不断加深确认偏误,让人跌入思维陷阱的温柔乡,是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引起警惕的。
那么要怎样才能避免确认偏误呢?
——唯一的办法是,有意识地去寻找,反驳自己观点的证据。
可能你会抵触,很不习惯,甚至会因此而陷入痛苦,没有人喜欢跟自己过不去,干掉自己支持的观点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做到的同时,相信这也会成为你走出确认偏误的伟大一步。
试试走出思维的舒适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