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友伴情感网

最新更新文章排行

当前位置: 友伴网 > 情感课堂

从契诃夫短篇小说看待心理弹性及Resillience。

时间:2021-11-01人气:作者: 恋爱援救联盟

看过一篇短篇的小故事,契诃夫写的,我一直认为契诃夫真的可以算是短篇小说的一代宗师了,有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找他的短篇小说来看看,挺有味道的。

我看的那篇小说《一个官员的死》,故事中小文员伊凡在戏院看戏时,打喷嚏不小心把唾沫星子喷到了前排的一个人身上。伊凡发现那是高出自己很多级别的官员,心里怕极了,赶紧给对方道歉。高官接受了道歉,没责怪他什么,只表示自己要继续看戏。而伊凡的担心却没减轻,反而继续恳求对方的原谅,如是再三。这引起官员的反感,有些不耐烦的说“够了,让我看戏,别没完没了的”。伊凡看到对方面露凶相,内心更加担忧,但是不敢再说什么。翌日,伊凡专程去这位高官家里请罪,对方笑着宽慰他这么做是在“开玩笑”。而伊凡又反复地道歉、乞求原谅,官员受不了了,让他“滚出去”。伊凡沮丧的走回家,躺在床上···死了。

这个故事的主旨可以理解为描绘低级官员在夹缝中求生存、卑鄙自贱的丑态;也可以理解为控诉俄国封建文官等级制度,对淳朴人性的摧残;还可以理解感慨命运对小人物的无情捉弄,人生无常等等。但是放在精神分析视角下,伊凡这个人物,撇开时代的风气、社会等级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他的悲剧又和自身性格中的“致命”弱点分不开。

大家好,我是Huang,喂狗(WeGo)恋爱援救联盟成员之一。挽回者的心灵都是丰富而敏感的。在较为宽松、接纳的挽回氛围中,挽回者会因为喜怒哀乐都被前任所接纳和关注,而充分地体验到自己的感觉、乐于去分享自我的感觉。即使不可避免地在前任忽视,反感,拒绝等方面体验到糟糕的感觉,也会因为挽回导师的耐心倾听、悉心照料而得到舒缓,不会任由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长期的肆虐内心的感受。

慢慢地,挽回者内化前任调节自己糟糕情绪的方式、学会独立而有效地面对各种不舒服的感觉,有意识地处理自己体验到的焦虑、烦躁等负面感觉。

我们把这种有意无意地避免被外界伤害、避免去感觉情绪上的痛苦的自我保护方式,叫做防御机制。它的作用在于避免过度的焦虑、愤怒、痛苦等糟糕情绪进入我们的意识范围,避免敏感的心灵长时间地暴露在危险的冲击下。

防御机制一旦形成,便非常稳定。在没有意外发生和有意识的改变下,往往会延续终生。常言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一个人如何保护自己的方式——防御机制——就是那最不易改变的性格的基石。

但是,每个人因为成长环境、自我心理素质、意外事件、前任态度等等的影响,都会存在防御方面的不足,导致某些情绪体验上防御功能的失效。于是他每遇到这些情绪,就会非常焦虑、烦躁,甚至在行动上失去通常的自我约束,做一些出人意料之举。即使他在认知、学习、工作上表现很优秀,但是这种难以处理的情绪却是这个人持续的困扰,有如阿喀琉斯之踵(原指阿喀琉斯的脚跟,因是其唯一一个没有浸泡到神水的地方,是他唯一的弱点。后来在特洛伊战争中被人射中致命,现在一般是指致命的弱点,要害。)。

显然小文员伊凡,无法有效地防御过度的恐惧和担忧的情绪。小说虽然没有提到他的成长背景,但可以推论,他的成长中,始终没有学会如何有效、健康地处理这些情绪,反而总是陷于一种失去弹性的模式——不断言语来确认、不断向外寻求保证来消除暂时的不安全感。

回到现实生活中,在父母自身情绪不稳定、家庭矛盾较多、或者家庭环境优越(一直以来顺风顺水)的环境下长大的人,往往更容易出现恋情破裂后,挽回时、情绪方面的困扰,因为他们的某些情绪始终会被漠视或否认,没有得到温和而有效地处理。而他们自然也缺乏如何面对自己情绪、消除过度焦虑的榜样。

最不幸的是,有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带给自己最大焦虑和糟糕体验的人,就是他们的父母:父母自身的焦虑无法防御时,会无意识地把获救的希望寄托于孩子、或者试图让孩子来安慰自己,出现了亲子关系中“情绪倒灌”的问题。这导致了很多成年人和父母的关系很不好,可自己在努力发展自己的亲密关系、社会人际时,又痛苦地发展,自己越来越像父母,延续着父母曾经努力抗争过的情绪问题、甚至延续着父母的婚姻和事业上的多舛命运,可是又无力去扭转。这是防御机制功能的不足对于人、乃至家庭持续影响的表现。

由于防御的象征化水平、防御后带来的代价、以及对认知和现实检验的影响的差异,可以划分出不同水平的防御机制。最高级的防御机制包括升华、利他、压制等,成熟的防御机制有理智化、反向形成、理想化、压抑、隔离等,不成熟乃至病态的有否认、投射、贬低等等。差别在于,越是高级的防御机制,有意识地自我调节能力越高,防御的弹性越强,而防御失灵的几率越小,带给我们的损失也越小。反之,越是原始的防御机制,出现防御失败、心理奔溃的情况会很多,而且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弹性,而给现实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带来很大的麻烦。

以伊凡为例,当他打喷嚏,喷到高官身上时。他投射性地认为,对方会对他生气、乃至会惩罚自己,所以自己必须道歉。而事实上,高官虽然有不满,但并不放在心上,更没有过多责怪他,反而明确地说,“我要看戏”。但官员的话,并没能打消伊凡内心的不安全感,他无法平静下来,焦虑状态下中,灾难性的联想驱使他再次把心中的敌意投射给了高官,幻想高官肯定要惩罚他,自己只有多道几次歉,才能抵消他刚才无意中的冒犯。但这种反复的道歉,事实上没有起到取得谅解的效果,反而因为多次打断高官的注意力、激惹起高官的反感。这时高官真的认同了伊凡投射出来的敌意,越发愤怒了。瞪了伊凡一眼,要求他马上“闭嘴”。伊凡的焦虑彻底爆发了,艰难忍受一晚的焦虑后,出于对于惩罚的恐惧。第二天再次登门致歉。此时伊凡内心依然幻想着高官对自己的惩罚,仿佛只要高官接受了他的道歉,他就彻底解脱了。但是这种强烈的不安感,让他忽略了高官事务的繁忙和接待其他客人的烦躁等现实情况,反而觉得高官是冲着自己发火的、是坚决不原谅他的。在一步步蹚回家时,伊凡已经完全沉浸于焦虑与恐惧的洪流中,猝死了。

像伊人这样的情况,在喂狗(WeGo)的导师处理的案件中,经常能看到有同样情况的挽回者,可以说,他的“死”是防御机制缺乏弹性、对于焦虑和糟糕体验防卫失效,导致心理崩溃的结果(对于灾难性事件的防御失败会出现身体极度的不适、失眠盗汗、过度换气、心脏过速、血压升高等等躯体问题,但是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伊凡启用了大量病理性的防御机制(如投射、抵销与仪式、投射性认同、攻击性转向自身、外化、失区别、幻觉等),这些防御机制严重地制约了伊凡理性地判断自己行为的影响的能力,而且即使对方已经做出澄清,伊凡在高度担忧和恐惧下,也无法信任自己、信任对方。防御的失败导致了其现实检验能力的受损。但是焦虑依然存在,源源不断的糟糕感觉催动着他继续使用“已经证实”无效的防御方式,而无法做出调整。伊凡的心理脆弱和缺乏弹性的防御水平,可谓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回到提问,一个人在现实条件允许下、有意识地调节心理感受的能力越强,即使在巨大的现实压力和危险下,也能防御住恶劣的情绪体验,并保持基本的理性,说明他的心理弹性就越好。而越是受制于过去经验的影响,僵化地使用某些早年的防御机制、失去了现实检验和联结的人,越是心理弹性不足的人。

如何提升心理弹性的问题。受制于挽回者专业能力和阅读方向,我建议有这类情况的挽回者应偏重的是从自我功能中,防御机制的水平来看待心理弹性。我相信,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谈社会角色、从荣格派的角度谈心理意象的激活等也同样可以解释的通。而我选择这个视角,是因为更容易操作化地看待如何提升的问题。简单说,一个人只要提升自己的防御水平、尽可能使用高级的防御机制,就越有可能提高心理的弹性。原因在于,越是高级的防御,越是能巧妙地解决在满足内心需要和遵守现实要求之间的冲突,而且付出的代价往往又是最小的。而要达到提升防御水平的目标、增加对自己在使用哪些防御的觉察,需要求助于职业的防御分析心理专家。

PS:

这里再说一个概念,Resillience(适应多变环境的能力),是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个人在压力事件中适应良好的过程。

Resillience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能力,也受后天影响,环境和遗传的相互作用。在已有的先天基础上,可以通过有效方法进一步提高Resillience。

虽然定义不一致,但研究者普遍认为Resillienc具备2个操作性定义要素:1.面临逆境,2.适应良好。相应的Resillienc有2个影响因素: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

危险性因素是指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使个体更易受到伤害而得不到发展结果的生物的、心理的、认知的或者环境方面的因素,具体地说就是遭遇挫折及因挫折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危险性因素增加了适应不良的可能性,并不绝对预示着消极的适应结果。保护性因素指能促使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事件,减少消极结果的可能性的个人或环境因素。

提高Resillienc,主要措施是减少危险性因素和增加保护性因素。

对个体来说,积极的自我认知是提高Resillience的关键,建立对自我和现实环境的正确认识,提高自我效能感。Resillience较高的人更倾向于是内控型(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认为生活中的事情是由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来控制的),更多使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行为。

网上很多文章将Resillience和抗压能力混用,但Resillience不等于抗压能力。抗压能力是更宽泛的概念。朱运清和曹巧君的《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因子分析》中,得出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的六个因子:情绪管理、个人素养、应对方式、心理态度、心理韧性和挑战性,Resillience是构成抗压能力的一个因子。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