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职业病,这个病没什么大事,就是不舒服,腰酸,严重的时候,做事情专注不了,没劲。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个做康复理疗的地方,医生跟我说,你这个就是“坐”出来的,有空要多做运动,这才是根本,否则以后演变成肌纤维变性,那就麻烦了。
一听!怕了!
我报了了网球班,每个周末一节课,然后平常随时想去都可以。
打网球嘛,自然有熟人(最好是女的)一起搭档着学,比较有意思。问了美女K,不去!(打网球会让手臂变粗,所以一般女的都不会去,这个我也是刚知道)。问Y²,那货说有时间还不如睡觉呢?问啊伦,那货直接叫我去酒吧。
算了,也懒得继续问了,那就自己去呗。
第一天去,有个90后,个头不小,肌肉不少,看起来蛮有运动天赋的,又年轻,最初分组的时候,我主动提出跟他一组。
后悔了!
TMD,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笨的人。
他貌似天生没有运动基因,球过来了,很慢很慢,他就是接不到,而且动作特别僵硬,接个球仿佛跟决斗似的,全身紧张……
大家知道,打网球,打羽毛球这些拍类运动,快感就在接球一来一往那刹那!这下好,球一过去,就石沉大海,快感被剥夺了!
教练骂他,我也骂他,别看他强壮,但是很“柔顺”,我们都习惯性的欺负他。
他似乎也不生气,我们骂他,他总是赔笑,休息的时候还会主动给我们买饮料。
似乎又不好意思骂他了。
下课后,我们都回家了,他主动提出开小灶,当然要给教练加小费,即便如此,他还是太笨,脑子笨,身体笨。
然而他依旧好像还是很乐观,每天晚上都会去,坚持的去“捡球”“被骂”。
而我基本上一个星期就去个两三晚吧,以后可能会更少。
为什么?被刺激了。
前晚上课,我又是跟他一组,打了下,险胜。真的是险胜,如果再继续打下去,很有可能是打平,或者他赢我了。
也许这就是乐观的力量。
大家好,我是Huang,喂狗(WeGo)恋爱援救联盟成员之一。很早很早以前,心理学家们普遍用先天人格倾向来解释“悲观”与“乐观”;很久很久以后,塞利格曼提出了“解释风格”理论,一时间对于乐观以及悲观得到了更好的心理学上的解析,并让悲观的人们看到了一线生机。
那么今天就跟各位小伙伴来谈谈塞利格曼提出的这个关于乐观以及悲观的理论,希望各位小伙伴能成为那个90后一样,逐渐的进步,得到成功。
说到塞利格曼的这个理论,那么我们得从一只悲观绝望的狗说起~~~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在上图这个实验中,起初,狗拼命挣扎,反复多次之后,把笼们打开,按响蜂鸣器……
不等电击开始,这只悲观绝望的狗就倒在地上呻吟、颤抖。
而这个现象,则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概念:把一个情境中遭受的挫折、失败、无助、孤独、愤怒等不良情绪,不恰当的甚至不加任何思考的直接复制到新的情境当中,这就是心理学上讲的习得性无助。
想象一下,如果你看到一个和你能力差不多的人,或者你很熟悉的人,不断尝试一项很重要的测验,结果总是失败,此时此刻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即使你并没有参加这个测试,可能也会自然而然的认定自己通不过。这样的无助感会被迁移到新情境中,这样即使你没有亲身遭受失败,你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的感觉。
塞利格曼认为,“习得性无助”由三个相互联结的方面组成:不可控的环境、伴随性认知、放弃反应。
狗狗在最初不可抗的点击过程中,变得无助、被动和迟钝。它放弃了挣扎,可能是因为它相信在自己的行动和结果之间没有相关性。
那么,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压抑、退缩等消极品质可以通过一定的学习获得,那么乐观、上进等积极品质问设么不能够通过学习获得呢?
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
塞利格曼在习得性无助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释风格”理论。
解释风格是个体对生活中的积极和消极事件进行归因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习惯性方式。
无论是乐观还是悲观,都可以在后天被“习得”。
如果说乐观是一种拓展性策略。
那么悲观就是一种防御性策略。
稳固而灵活的自我拥有相对稳定的解释风格,但也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在“乐观”与“悲观”之间自如切换。
无论乐观还是悲观,都可以成为一种适应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