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麻花的新作《半个喜剧》昨天上映了。
关于它的好或者不好,各种事前点映反馈、首日大V输出,大家可以搜索到很多。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半个喜剧》很可能成为贺岁档的票房黑马。
黑不黑马和影像化程度、演员演技、剧本严密程度甚至影片成色其实没有任何关系,有时候一部电影好卖、能卖,只是因为部分观众能在当中找到共鸣。
不信去看看今年三月那部劲收十亿的、翻拍来的台湾电影,或者回忆一下两年前差不多这时候上映的、拿到了二十亿票房还顺便带红了几首歌的国产喜剧……
影评人们何尝不知道什么样的视听语言是值得褒奖的,什么样的立意或者戏剧结构是推了陈出了新、值得被世界影史记上浓墨重彩那一笔的。可付出钞票表示支持的观众,有时候并不需要了解太过高深的审美技巧。
大家忙了累了,但是倾诉有时是不被接受的,于是花几十块钱和两个小时走进一间必须和陌生人共处的大黑屋子,在不能发出任何呼喊和尖叫的暗色里,看着别人的悲喜去投射自己的甜蜜或焦虑,然后在每个导演精心安排的节奏点,光明正大地哭或者笑。
《半个喜剧》就很适合代入。
------------以下可能有剧透-------------
任素汐演的莫默,北京人,“大龄(29岁)”单身,海归回来在银行上班。
她高中时是校女篮队的队长,一双大长腿,在学校里也算知名。男二号郑多多读初中的时候就喜欢上了比自己大几岁的莫默,一直把她当自己的初恋对象、梦中情人。
但这不是一个纯情的单恋故事。
等莫默再次和郑多多相遇时,性格又直又倔还不太圆滑的她,一直没有合适的对象,天天被家里人催着去相亲。
而凡事都吊儿郎当的郑多多,因为有钱有权,外形还不错,已经习惯了在花丛中来回穿梭,无论是追女孩的技术还是撒起谎来的脸皮厚度,都非常人所能及。
莫默只知道这个当初的小学弟在疯狂追求自己,她不知道时间可以让小男孩变成浪子,也不知道浪子马上就要和他的研究生同学高璐结婚了。
郑多多在要把莫默哄上床的过程中,因为自己的大意和不上心,好几次都差点败露。
好在他有个“同居室友”孙同,郑多多知道孙同一定会为自己兜底,所以把一切漏洞和差错都甩锅到了孙同身上。
孙同是东北人,跟莫默差不多大,复读了三年才考到北京,跟郑多多从大学到研究生一路做同学,也看着自己喜欢但没胆子追的高璐和郑多多谈恋爱,谈到马上要结婚。
在郑多多“骗炮”这件事里,大家都默契地选择不让最无辜的高璐受伤害。
而误以为孙同和莫默是一对的高璐,又在无意中把这一男一女真的推到了一起。
郑多多和高璐的婚礼可以顺利进行,一直单身没怎么谈过恋爱的莫默和孙同也遇到了彼此,一切都很完美,而之前的混乱一夜其实可以略去不提。
但是郑多多没法接受孙同和莫默在一起了这件事,他觉得莫默是用孙同来气自己的,非要孙同跟莫默分手。
如果孙同不和莫默分手,就得和郑多多绝交,所有依靠郑多多得到的,比如不要钱的住宿,比如事业单位(或者国企)的工作,比如马上就能办下来的北京户口……就全都泡汤了。
一边是难得的真爱,一边是得来不易的物质,是你,你怎么选?
从这段介绍中你会直观地感受到郑多多的渣,因为他明明有谈及婚嫁的女友了,却还要为了“圆梦”而招惹昔日的女神,并且美其名曰,“睡过才算断了念想”。
可是在看很多影评的时候,我发现一些观众觉得按理来说应该是“老好人”代表的孙同,也是渣男。
因为《半个喜剧》在中后半段的核心矛盾,就是爱情和物质、坚持和妥协,应该要如何抉择。可选项是极端对立的,孙同却没有真的陷入两难的境地。
他被逼着跟莫默谈要不要为了自己的户口和工作先假装分手的时候,莫默不敢置信地问孙同,你是要饿死了吗(大概意思),意思是你有手有脚有翻盘的可能性,你没有必要这样出卖自己的良心。
如果是两年前,我还没来北京,继续在广州做我的一线城市原声土著,有车有房有家人有朋友,那我可能会和女主提出同样的问题。
一个30岁左右正当壮年的男人,一个研究生,为什么非得巴着郑多多给的工作和户口不放呢?
硬气点,大方点,把所有行李打包出去租个房子重头开始,以片中的设定,找到一份工作并且养活自己应该没问题,何必什么都要看别人脸色?
但是我现在也是大城市里的外来客了。
即使从物质条件来说,做了这么多年死营销号的我比电影里刚研究生毕业的孙同要好太多,可请假一天专门跑暂住证手续、因为拒绝了房东涨房租的要求而不得不在忙到要死的工作期里重新找房子签合同……“北漂”的苦,我多多少少经历过。
况且你说孙同穷得叮当响,也不至于。
他妈为了搞好和郑多多的关系,宁愿拖人从香港买劳力士来“孝敬”郑多多他爸,听到莫默转述了郑多多对孙同的评价,转身就走,出去找酒店住也不是不可以。
作为单亲妈妈,她最大的要求就是儿子能够有北京户口,这样她就可以拿着卖掉老家房子换来的钱,在北京给儿子付房子首付,让孙同从一个东北人,变成名义上的北京人。
孙同借住着郑多多家,看样子应该是郑多多家从读书时就开始住的,后来父母搬了更大更宽敞的房子,于是把这套看起来很陈旧的两居室留给了要读书要工作的儿子。
郑多多要结婚但没提过要让孙同搬走,那他应该还有一套婚后住的新房,一直住着这套估计也就是地段好、生活方便。如果孙同想要租和这条件差不多的单间,少说也要三四千。
而电影里有很多情节都发生在孙同和郑多多所在的单位里,你可以看到打饭吃的集体食堂。
在这种环境下办公的公司,薪水不一定很高,但胜在福利待遇好,过年过节发米发油,或许还有编制——不然孙同他妈不会说稳定。
如果真的和郑多多闹翻了,最多半年就能实现的“北京人”愿望,就得被无限期延长。随便找一份工作可能是不难,可是这年头能给解决户口的单位,少,也不好进。
重新找一家月薪看来还不错的工作,哪怕要996时制,得熬多久才能熬到有户口指标?
有观众吐槽说莫默也是北京人,孙同在面对他妈的逼迫的时候,可以用“和她结婚也能拥有北京户口”来回绝。
△莫默有自己的精装房,父母在的家里用的都是实木家具
但北京有严格规定,外省市非农业户口的夫妻投靠进京入非农业户口,最低要求是年龄在45岁以上且结婚满十年。
如果不是因为户口问题,很多有才识的年轻人不会离开北京。
“逃离北上广”,从来不是针对那些潦倒到饭都吃不饱的人而言的。这个趋势当初发生在有知识有竞争力的白领,大家选择回到二三线,回到自己出生的小地方,只是为了避开忙忙碌碌却依然没办法立足的压力,到相对自由缓和的空间里慢下来,结婚、生子,享受生活。
你说孙同对这种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生活有没有过厌烦?肯定有。
初见时莫默不理解他帮郑多多打圆场的行为,说他是郑多多养的一条狗。
知道郑多多和孙同差点因为莫默而绝交的裴经理,在看到郑多多结婚而孙同是伴郎时,认同并赞扬孙同这种为了前途而离弃感情的决定,夸他前途不可限量!“以后你是我上级!”
我很不喜欢孙同在医院里跟莫默说自己有多不容易,“你们这种人生下来什么就有了”,因为从电影里来看,关于孙同在工作能力方面的刻画,是一点都没有的。
你有多不容易呢?你有多哑忍呢?和很多“北漂”比起来,能借住还能被解决工作问题的孙同已经够幸运了。甚至我忍不住想,是不是孙同也有自知之明,知道如果自己离开了郑多多,是没办法飞得更高的?所以他才这么纠结。
我在看豆瓣影评的时候,看到有个观众说看了几十分钟就出来了,因为三观不合。
“你能接受昨天约一个、今天约一个,明天还能跟另一个结婚吗?”郑多多在两性关系上太轻佻,男主怎么还能忍着帮他堵枪眼呢?
但我想说,有些电影你能直接感受到它的三观歪,是因为一切叙述的出发点就是扭曲的,主创没有对明显错误加以批判甚至是赞扬的,观众在观看时无法接受这样的情节逻辑,以至于无法入戏,所以把对艺术的评价上升到了三观立场的正误上了。
可《半个喜剧》最终让郑多多自食其果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的确反映了现实:有些人在拥有更多选择的时候,是愿意什么都要、什么都吃的。我们心知肚明这是错的,但不代表它是不能说的。展示和支持是两码事。
就像孙同的矛盾不代表我的三观,我个人仍然歌颂真情、赞美人性,但无法否认这就是个物质至上的功利型社会。如果真有谁要为了建立不久还不算太牢靠的感情去放弃唾手可得的利益,大概率是要被人评价为“恋爱脑”“没出息”的。
电影里常远客串的相亲那场戏不也在做类似说明吗?身为职员的莫默恪守原则,不给行长加塞开后门,还在接触阶段的相亲对象立马就严肃了面孔,说莫默不会说话,“你应该顺应社会规则”。
以往看喜剧电影,我们会讨论笑点和金句,但是看完《半个喜剧》后,我跟朋友们讨论的几乎全是“如果我是xxx(戏里的人物),我会……”。
它拿出来的是现象,而现象值得被探讨。
“原生家庭”“抑郁情绪”……这些词在十年二十年前几乎不存在,但在如今的社交网络上,它们被频繁使用甚至过度滥用,以至于一些人迷惑,忍不住拷问是进入新千年后的我们病了吗?可是有些理所应当在被当做案例拿出来讨论后,你才能意识到这是不对的,是畸形的,是不应该存在的。
就像是孙同他妈,在强迫儿子和莫默分开、在要求儿子和高璐表姐相亲时,她振振有词、形成了一个强大且不容辩驳的逻辑闭环:
我做这些是不是为了你?户口房子是不是你在享受?你享受了好处居然还怪起我来了?你没有心。
所有的逻辑点的考量只有利益计算,没有人情考量,年轻一代观众看了会气到爆炸,可真是爹妈辈看了呢?又会觉得她对,是年轻人不识好歹。
我的好朋友虽然不是北漂,相对没有那么多进退两难的矛盾,但是看完之后连续发了N条过来吐槽,说看到窒息,说见孙同他妈如自己妈。
作为一部国产喜剧来说,你能在里面看到北漂之难,看到大龄单身被催婚之苦,看到部分年轻人“骑驴找马”的混乱情感态度,甚至还能看到堪比《小欢喜》宋倩那样的压抑母爱……各种可以引发讨论的现实话题,它都有了。
参考之前那些黑马们逆袭的轨迹,好像也很难不对它做一些高预期的估量。
一般来说写影评,怎么都要聊聊主创的创作思路或者演员的表演,好像如果不写出来,就好像是那些都不值得表扬。所以抒发得好像差不多了,但还得再补充点。
《夏洛特烦恼》爆红、《驴得水》成为口碑之作后,“开心麻花”这四个字其实是被滥用了的。
大卖之作的主创出去开了新的项目,要叫“开心麻花”;“开心麻花”的话剧舞台剧被搬上大银幕,还是得叫“开心麻花”。人们在惊喜与惊吓之后来回颠簸,最终调低了期待值,于是这次《半个喜剧》也特意强调,主创班底是当年《驴得水》的团队,“三年磨一剑”。
导演周申和刘露说,这次的故事是来自于大概十年前他们研究生毕业时的经历,电影里还拍到了他们居住的环境,是五号线的大屯路东站。
有现实讨论基础的故事会让演员们自带人设加成的光环,而演员的发挥也是真实感能不能建立的重要原因。
男主女主我就不说了,说说男二女二这两位演员吧,特别让我惊喜。
郑多多长得挺帅的,皮肤黑、留寸头,经常随便套身运动服,看起来也不土。
搜了下这位叫刘迅的演员,是个新人,之前一部作品是《盛唐幻夜》,他演赵澜之(张雨剑那个角色)的手下孝虎。
电影结尾是郑多多的婚礼戏,高璐发现郑多多骗了自己,可能出轨了,于是找了莫默来当面对峙,而郑多多当着所有人的面还面不改色地继续撒谎。
据说这场戏是按刘迅的提议来的。因为其他主创都觉得既然当面了总不能继续撒谎了吧,可是刘迅觉得对于郑多多这么个人来说,只要没被抓到现场,他就还能瞎掰。
于是大家按这个思路试了一下,发现在那样的场景里,郑多多一口咬定不松口,是真的没办法被辩驳的。如果你去看电影的话,对郑多多的厌恶一定会在这里加剧,因为真的太渣了。
至于女二,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了。
我经常写SNH48,对早期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也相对了解,因为真的是从当年48系拍Sae到这边来当先遣兵的时候就开始追的。珍妮花把人拉到车墩去拍MV,翻唱神曲而填了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中文词……这些都是时代的眼泪。
而经历了这些,我就对早期最被瞩目的“民推ace”汤敏,没有抵抗力。
她很早就退团了,因为学籍问题,之后也一直没看到她签约或者上学的新闻,我一度以为她退圈了。
所以在《半个喜剧》里看到汤敏,我特别惊喜,而且她演得挺自然的,不愧是天生偶像。
因为不是专业影评人,所以安利文写得越多,我就越迷惑,到底怎么样才是对的写法,才会让人觉得我是诚心而不是不走心地打小广告呢?
到底评价一部电影值得推荐,是说它技法高超好还是内容能引发共鸣好?评价一部电影到底应该走技术流分析利弊,还是看哭了看笑了看爽了就可以?
而这将会是一直的难题,和孙同遭遇的“爱情VS面包”大考验,也没什么区别了。
扬名立万夜莺唱的歌叫什么 这首歌暗示了她的身份
电影《扬名立万》自上映以来口碑爆棚,不少观众总结了《扬名立万...(70 )人阅读时间:2021-11-26扬名立万被分尸的女孩是谁 医生碎尸案只是一个幌子
在电影《扬名立万》中,夜莺这个角色在齐乐山道出的真相里,是一...(31 )人阅读时间:2021-11-26扬名立万凶手是夜莺吗 齐乐山选择了以命换命
电影《扬名立万》中,夜莺这个角色是在推理出慢慢出现的,齐乐山...(75 )人阅读时间:2021-11-26扬名立万是真实事件吗 故事有一个温暖的结局
电影《扬名立万》反转一个接一个,不愧是年度悬疑佳作,电影口碑...(13 )人阅读时间:2021-11-26